<
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古村探访之:芙蓉村

作者:陈必勤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01月13日

  大凡用“芙蓉”两字命名,不论是人名还是地名,都有故事。

  史料记载,唐初湖南湘江一带广种芙蓉,诗人谭用之称赞为:“秋风万里芙蓉国”。从此,湖湘大地便享有“芙蓉国”之雅称。五代时期,蜀后主孟昶于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为锦绣”。成都也就有了“蓉城”美称,芙蓉花贵为市花。

  谢晋导演根据古华小说《芙蓉镇》改编拍摄剧情片《芙蓉镇》,也正因为这部由刘晓庆、姜文主演的电影,使拍摄地湘西永顺县王村镇一举成名,后来改名为芙蓉镇,成为国家4A级景区,旅游打卡地。

  陕西咸阳妹子史恒侠,以“芙蓉姐姐”的笔名在北大未名论坛上发了自己的一张生活照并配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尽管照片遭到了无数人的热嘲,但仍是一夜爆红,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鼻祖”。

  被命名为千年古村落的桃渚镇芙蓉村,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临海记》载:“州东北七十里海中有芙蓉山”。此山因状若芙蓉而名,其山的东北面那一片开阔地也随之称为芙蓉地,有海口芙蓉一说。《桃渚千户所迁城记》有这样一段记录:“乃集藩宪及都司臣僚,佥议内徙十里许,地曰芙蓉,规划既定,召匠抡材,乃筑乃构,聿底于成。”这是中旧城沦陷后,朝廷商议城池内迁的选址方案,说明桃渚城址当时也属芙蓉地。另《台临东洋陈氏宗谱》载,陈姓从临海城关迁至海口芙蓉。可见芙蓉这地名当年为这个区域的统称,而芙蓉村则是由于建村早而抢先“注册”芙蓉这个村名罢了。

  据《黄氏宗谱》记载,“唐末时,干戈烽起,始祖平阜公欲觅桃源仙境居,弃官避世远走他乡,遂从蒲城偕兄弟携眷仆,经温黄转台临,见此地群山叠翠,蟠溪环绕,龟蛇卫护,狮象镇门,芙蓉插翠,天挺其秀,是理想中的居住之处”。于是“择日迁居,拓荒僻壤,繁衍生息”。

  正因为当年黄氏先辈背井离乡,从远方走来,在这山陬海澨依山而寓,才有芙蓉唐末宋初建村的千年历史;正因为有“老厂坦”、“踏道头”、“板桥头”,还有那遗址尚存的唐代隆恩寺这些历史印记,才有省建设厅、民政厅、文旅厅、文物局等部门联合颁发的“浙江省千年古村落”殊荣,才有省建设厅命名的“浙江省级传统村落”。

  千年古村芙蓉,具备古村落应有的古宅、古井、古树、古道等基本元素。村庄布局合理,道路肌理清晰,一条玉泉溪从村中九曲回肠穿过,那些枕溪民居小筑,错落有致。村庄北面的那条大溪名曰蟠龙溪,承载发源于白岩山的那一片山水,蟠溪自西向东环村而过,雨季时溪水澎湃奔腾,久旱后会断流乃至干涸。

  走访古村落,宗祠是必看的地方,芙蓉黄氏宗祠是村庄的地标性建筑,宗祠东边的照壁上“临海芙蓉邨”的几个大字由天津画家王悲秋所书。宗祠四合院建筑,里面陈列黄氏列祖列宗牌位,站在宗祠的天井中,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让人穿越到古代,与时光握手,与古人对话。

  芙蓉历代名人辈出,悠久的耕读传承使这里科第不绝,官宦频现,历史上出过六位文武进士。就是当下时代,芙蓉人从政从商仍然较多,遍布社会各个领域。

  芙蓉村人几乎全部姓黄。祖上有个老太公做了个梦,梦中一仙人指点他:黄姓聚居之地需迁入一户金姓人家,寓意黄金。于是召集族人到杜桥穿山找到一户素质良好的金姓人家,劝其迁住芙蓉,并答应选村里最好的那块状元地给他建房,再送数亩田地供其耕种,金家动心随后迁入芙蓉。纵观芙蓉的历史,金姓迁入村庄后,果然使村里既发了丁又发了财,如今芙蓉黄氏后裔数万,遍布十几个村庄。发财方面古代出了个黄百万(黄文叟),现代村里小老板比比皆是,家家户户住洋房,经济条件可见一斑。

  芙蓉村还有一个小祠堂,是山根房的宗祠。民国时期乡贤黄才树(黄端人)在此办过学堂,教诲黄氏子弟。黄才树还帮村民扫盲,将村内一条巷命名文化路,路口建一座文化门,每天在门口挂几个字,要求出门劳作或去赶集的村民,先认得这几个字才能出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扫盲方式。

  走进山根门,看见一片植于民国年间的乡贤林,前辈在青石上刻有护林公约:“门内左右樟柏庵山,众家所有,此乃吾村屏木,永世不得采伐,民国二十九年各共有人公订”。现代乡贤继承这一传统,增植树木、驳石护坡,将这片林木命名为“利世乡贤林”。

  芙蓉村原来有很多古宅,近几十年拆了不少。映入眼帘的是连排小康型住宅和现代别墅。在和芙蓉人的交谈中,我开玩笑说芙蓉千年古村落,前九百七十年都是形成的过程,近三十年是拆旧建新的过程。好在村里还保留了十几幢古宅,如旗杆里、石道地、花台门等,也有几幢作为市级历史建筑保护起来。

  杏树下和村老办公楼一带,人民公社化时代曾经是芙蓉人集聚中心、热闹场所。几颗银杏树龄近三百年,根深叶茂,高耸挺拔,秋风扫落叶时,满地金黄,煞是好看。

  芙蓉村有1160户人家,3879人口,勤劳智慧,为建设芙蓉、改造芙蓉,战天斗地,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奇迹。在蟠溪上建了三座公路大桥,方便公众出行;开凿南岙山遂道,方便农业生产劳作。

  村里以文兴业,请来天津画院王悲秋画家画了一幅百米长卷《芙蓉山居图》。还与临海市文联合作,专门为临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设立采风基地。

  徜徉在芙蓉村里,虽然看不到太多古村的遗存,但村民的生活恬静而充满生气;虽然村容村貌不断翻新,但掩盖不了它的历史内涵。正如芙蓉村歌所唱的那样:我村芙蓉为名黄为姓/以耕为根读为本/忠孝勤俭是村训/礼义廉耻是村魂……

  我每次到芙蓉村,都会拍些照片留存,但这次我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芙蓉,愿能给这个千年古村留下一个深情的落款。

  最后,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你若是远居他乡的芙蓉黄氏后裔,必须要知道芙蓉村“三弯六转角,二踏道半”这芙蓉黄氏约定俗成的认家暗语,这是考验黄姓人氏是不是芙蓉宗亲的联络密码。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