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二元”端士陈璲

作者:林大岳 徐媛苹  来源:  时间:2024年09月06日

  永乐九年(1411)三月,因为永乐帝朱棣御驾亲征蒙古而推迟了一年多的殿试,终于开试了。这次殿试的试题是“礼乐政刑”,命题的潜台词很明显,就是让即将成为新科进士的学子们,用儒家的经典来对当时的政治作一番学理上的正面论证,知趣地唱一番赞歌,以彰显朱棣的文治武功。

  然而,有一个连中省试、会试“二元”的年轻人,却年少意气,凭借台州式硬气,在对策中毫不客气地批评朱棣先是骨肉相残,夺取帝位,后又将建文旧臣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处以极刑,戮及妻子”,此种行径,背离礼乐,进而规谏朱棣要充天理、克人欲,只有这样,理想的礼乐政刑、社会的清明安定才有希望实现。

  就凭这样一份逆龙鳞的卷子,如果是在永乐帝初登大位时,肯定是要被处以极刑的。当时朝中大臣看过卷子,也都非常担心他会因此遭受不测。幸好,此时的永乐已经坐稳江山,有了充分的自信,毋须再行杀鸡儆猴之举,而是想显示帝王的宽宏,借以收拢天下学子之心。所以只是在他的卷子上找出一个错别字,给简单定了个“不敬”之罪,借以惩戒,但最终仍然赐给他二甲出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朝野因此誉这位谠直之士为“端士”。

  这个初入仕途便敢于忠耿直谏,有同乡方孝孺般硬气的新进就是临海人陈璲。

  陈璲(1385-1466),字廷嘉,号逸庵。生于文化世家,其父陈祖,又名兴祚,字惟昌。永乐年间,陈祖任福清教谕,博古能文,说经解颐,众人皆奉其为指南。退休后的他,以课读子孙为乐,尽享天伦。

  陈璲天禀淳笃,风采凝峻。自小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便怀揣圣贤之志,埋首群经,尤爱《诗》学。曾有一次,他与塾师漫步园中,老师出上联“鱼钓钓鱼鱼骇钓”,似是不经意的考验,却瞬间被他以“马鞭鞭马马惊鞭”的妙对回应,才思之敏捷,令人赞叹。

  那个敢于批逆龙鳞的陈璲,胸怀慷慨,气骨铮铮。他的文章,亦如清风拂面,带着端方雅正之志。就如他对竹的喜爱:“其中之虚也有所受,其外之直也无所屈,挺拔于霜雪之表,舂容于风雨之间,殆若端人正士,静虚动直,屹立于存亡危迫之秋,而不少渝其操行。”这是他劝诫清修之友的文章语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满满的清节之操。他劝朋友,应当看重竹之品德,方不负爱竹之意。

  而他自己,亦如那翠竹,以美德成就自我。永乐六年(1408),他乡试高中解元;次年,会试再中会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那热门的状元人选仿佛已在眼前。临海人在城里建了二元坊,传扬他连中二元的壮举。

  假如他能够顺应时艺的套路,循规蹈矩地作一番热情歌颂,或许便能摘下万千学子梦寐以求的桂冠,成就连中三元的佳话。可他,偏偏如竹之直节,不屈不挠,说出了天下人不敢言的大实话,最终与那创造科举历史的机会擦肩而过。在时光的长河中,他的身影,犹如那翠竹,挺拔而坚定,留下一抹令人敬仰的传奇色彩。

  考场上的挫折,并未折损陈璲的志气。为官不久,他又因刚直清正而被牵连入狱。狱中,他身患大病,其弟陈琛入狱照看,竟得病身亡。即便如此,他亦未抱怨半分。在狱中,他做的最多的事竟然是“手不释书”,全然当成一次难得的进修机会。

  出狱后,因其向来富有“德望”,到永乐十三年(1415)九月,便担任翰林院检讨,得到一个颇为受用的美差。他博通群经,“杰出伦类”,奉命参与“五经四书”与《性理大全》等重大“社科项目”的整理工作。编写过程中,他以折衷汉唐以来儒学思想为旨,以北宋理学“濂洛”两学派为准,做到守文持正,得到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首辅杨荣、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等高官的认可,大家称赞他学识渊博,所编之书几乎可说是不刊之论。该书编撰完成后,谈迁的《国榷》仅摘录了陈璲一人的评论,明代诗人、书法家张弼也认为陈璲开后学之“至公之论”。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陈璲的思想堪称当时的权威。

  永乐十九年(1421),陈璲因病辞官,自此在家闭门15年。虽卧病在榻,然其家却门庭若市,“乘輶拥节,怀刺诣庐,达官贵人相踵接”,俨然成为方岳大臣们争相结交的名贵之士。几任台州知府程贤、周旭鉴等人,都对他敬重有加,他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很大。

  但陈璲不是个作威作福的老爷,而是坚持为百姓主持正义的绅士。他颇受邻里尊敬,乡里若有不平之事,人们都要“造庐求决”。相传,有一欧姓百姓,因贫困无奈触犯法律,知府程贤想要按重罪处置,幸得陈璲出面,才得到宽恤,留住性命。知府周旭鉴行事比较急切,不体恤民情,用刑严酷,杖杀多人,不给百姓悔过机会。陈璲得知后,亲自登门义正辞严地责备他,使他愧赧而改,顽劣百姓也因此悔过自新。

  他还特别热心社会公益,努力改革风俗,劝乡里人改掉丧葬讲排场、婚嫁重财礼的陋习。晚年,他家境清寒,可还是做了不少义举。像减租、济贫这些事儿,他都当仁不让。他还告诫子孙,碰到贫困的人,一定要赶紧救济,别计较多少。要是都等富有了才行动,那咱这些儒者恐怕就没机会济世啦。他的房子很破旧,县令孙敬堂想给他修修,他坚决不同意,还说:“一邑若安,则璲受赐多矣!”这境界,有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美德。

  陈璲的“能以善成其俗”,于此可见一斑。

  “天生我材必有用”,时代无法埋没真正的人才。正统元年(1436),陈璲受邀担任会试同考官。待工作落幕后,他再度萌生出辞官之念,然而执政者执意举荐。五月,明朝首次设立提学官一职,陈璲凭借其深厚学识,成为首批担此重任的官员。在担任广西按察佥事提督学政期间,他为官清正,“守正不阿”。每月初一、十五,他都会到学宫巡视,与诸生畅论经史。仅仅在任5个月,便让岭南数千里之地“风化一新”。

  正统五年五月,丁父忧期满后重新起用。恰逢江西提学副使一职空缺,前任王孟坚因与上级性格不合而辞官,寻觅接替之人极为艰难。廷议时,众人都认为陈璲最为合适,政治家、文学家杨荣对他也是充满期待,认为他能够做到“英声动蛮缴”。陈璲走马上任后,极为重视切磋问学与砥砺操行,力求培育出“断制识见”皆卓越不凡的学生。故而,他教导学子以“躬行为本”“见诸践履”为先;在评改课业时,批语往往高瞻远瞩,如醍醐灌顶般令学子豁然开朗。在他的引领之下,江西“士皆振起”,一时之间“风教为振”,他的门人多为声名显赫之辈,广为人们称道。他与山东薛瑄、江西王钰、浙江熊绅几位提学齐名,被视作能够圆满完成朝廷使命、促使群贤并起的优秀学官。

  三年任期满后,陈璲压根没留恋官场那一套,而是以老病为由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后,他最想干的事儿还是教学育人,一心想培养出一批能立操行、彰才德的士人。于是,他在龙顾山建起了白云书院,招揽后学。一时间,从学者接踵而至,造就的人才也不少。像当时台州有名的陈员韬、陈选父子,侯润、侯臣兄弟,林贵璧、林一鹗叔侄,都出自他的门下。

  陈璲“问学渊懿,才藻炽发”,写文章有章法,作诗也淡雅。他写的《逸庵文集》《学庸图解》等,都重在倡明理学,是“关世教而裨治道”的好文章。所以,人们都说这是“有用之学”。甚至有人形容他的诗文:“如谷粟之必可疗饥,如布帛之必可卒岁,如药石之必可伐病。”经世致用,那就是他最大的学术理想和济世之志。

  陈璲“清节粹学,师表一方”,去世后葬在西郊梅浦岙,还入祀了临海乡贤祠。嘉靖年间,御史周汝昌奏请朝廷,在临海永庆寺旁给他建了“陈检讨祠”,春秋二祭,成了惯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