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叶骑行4公里去看《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在观影之前并没有对影片抱太多期待,只是因为没有自己想看的那部电影排片才选了它。我还在担心电影130多分钟的时长是否会显得太过于冗长,而后来这个电影让我发现,这一切都是我的多虑。
电影完全棒得出乎我的意料。它带着丰盈而辽阔的极致的美感,让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它。它已经让我在观影中产生一种虔诚而敬畏的热忱态度,这是以往的观影体验中从未有过的。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极其适合巨幕观赏的,它的每一帧画面都值得被无限放大,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细细揣摩,静静观赏。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牧场上的小屋里,像是早餐或午后的吧台边,Queen几位成员在一起讨论新专辑的选曲,后来因为言辞上的冲撞就开始了口头上的争执。空气紧张,硝烟弥漫。这时主唱弗雷迪一个人走到了室外,镜头从他身上慢慢滑到平静而辽阔的整个牧场,牧场闃寂,仿佛能将一切喧嚣都搁于脑后。他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弹起钢琴,之后开始唱歌。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唱的就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雏形,只是一听到他的歌声就难以控制自己的眼泪。到了这种时刻,流泪成为一件无比自然的事情,仿佛一种沉浸式的温柔洗礼。在此之前,我从未了解过Queen以及他们的音乐,对于摇滚更是一无所知,可是我却实实在在地沉浸在他的音乐里。
片中,弗雷迪在牧场上抽着烟,一个人毫不在乎地走出房间时,让我想起好久之前我读过的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那个“屠格涅夫并司汤达式”的黄昏。那是个落满破碎的红酒瓶和杂乱无章的衣物、家具,犹如“垃圾场”的黄昏中的房间,但小说中的主人公尚有闲情逸致慢慢品酒、读书。那种恣意而无所谓的态度,我在弗雷迪离开的背影上也忽然捕捉到。
弗雷迪很特别很鲜明,丢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看见的那种独特。我感觉他绝望、孤独、痛苦,但是与此同时,他又自由、炽热、鲜活。
影片的那最后20分钟,重现了多年前盛大、澎湃、震撼的演唱现场。到了最后,已经是舍不得眨眼。听他唱歌,感觉一种超越灵魂本身的东西正訇然振翅而去,向着辽阔无垠而明净如洗的天空飞去。
用“美”早已不够形容这种近乎极致的观影体验了,它是音乐传记,却又在实现音乐与画面极致感的同时,打破第三空间的桎梏。它填充出一个无比壮阔的美学新维度,让观者为之战栗、触动、落泪。我不敢说我读懂了它的千分之一,但是弗雷迪在影片里有句台词说,听者听到歌词时,感受到的是什么情绪,那就是什么。我想这对于电影或许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