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皇冠体育在线_澳门皇冠体育【官方直营】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9000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华胥逝世后,葬故里孟岩,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对华胥氏的研究,从明代至今一直绵绵不断。2001年至今,蓝田县人民政府和国内知名学术单位、文化研究机构先后组织召开了5次全国性的华胥文化学术论坛和多次研讨会。经过全国百余名历史、考古、文化领域专家学者的审慎研究和论证,华胥文化的崇高地位得到了一致认定: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陵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陵,华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查阅并研究大量史料典籍的基础上,得出了影响海内外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结论,形成了《华胥宣言》《蓝田宣言》和《华胥文化共识》等阶段性成果。现在,“华胥学”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也出现了一批对华胥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专家学者。
以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为代表的先祖们,在长期的生存和治世斗争中创造了亘古常新的华胥文化。华胥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集中体现在《羲母庙碑》的文字中,碑文中记:“其开物成务,八卦泄天机之蕴,六书肇文字之源,记干支作甲历为历象之示,正姓氏制嫁娶为婚姻之祖,虑民所统也,则龙师龙名上相下相以定其分,忧民不知食也,则造网养畜教庖置厨,以成其化……”这段碑文将羲母文化的脉络描述得十分清楚。羲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是华胥氏和她的子女伏羲、女娲及后裔共同创造的,其主要内容有“制嫁娶之礼”。《帝王世纪辑存》:“女娲祷神祠,近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太平御览》引应劭的《风俗通》:“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鱼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代绳结”,有了简单的文字。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拾遗记》记载:“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今华胥镇不远的高地上有一座砖厂,即原画卦台遗址。另外“女娲作笙簧”(《世本·作篇》)即人类最早的乐器芦笙,先民用它来沟通神灵,从此也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华胥国的传统服饰为长袍,即国服、华服,后来发展成为具有长袍特点的汉服,也与华胥国有关。
目前,华胥文化和华胥陵祭祀仪式已经被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华胥氏祭祀日作为“中华母亲节”的倡议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华胥氏作为中华民族始祖母的地位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华人的认同,华胥陵也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向往祭奠的圣地。以华胥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二
那么,华胥氏与我们临海人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觉得必须要运用好两个方法。
其一,胡适先生在做学术时,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至理名言,至今仍不过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没有假设,就没有科学的发展。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虽未完成,但最好的结果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1966年取得;费马猜想是1994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完成;四色猜想是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借助计算机完成……物理学有波尔的三个假设、牛顿的三大假设、爱因斯坦的第三假设等等,为物理学发展提出必要的假设(设想)。风笑天说,在研究设计中,形成假设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假设的好坏,对于研究质量和水平具有决定作用,对于数据的利用具有指导作用。一项研究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潜在价值。有人说,一部科学发展史,无论是自然科学史还是社会科学史,都可以看作是假说发展史,也就是假设不断被提出、被论证的反复循序渐进的历史。可见,假说在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二,学术研究必须有“系统”的概念。世界上任何单一的存在是没有的。量子之间相距千万里,尚有纠缠现象。所以,从宏观上,我们必须把看似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体系,来观察、研究、思考、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全新的结论。
此外,时代大变局,科技大颠覆,分工精细化,学科交叉重叠,这是当今社会的总时势。这样的时势下,我们不能在一个领域里用习惯性的线性思维“走到黑”,死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应该是跨学科、多层面、协同性、开放性“作战”。惟有如此,才能在各自领域和共同课题中取得新发现、新突破、新成果、新成就。就华胥学研究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文字学等不同学科的跨界协作,因此我们要用新维度、新思维、新角度、新套路来研究华胥学。
在掌握这两个方法和一个时势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说华胥氏与临海不同寻常的关系了。
南方人大抵是不知道华胥为何人何物的。要不是浙江省临海市巾子山上有“华胥洞”和“遗巾处”,恐怕临海人也不知华胥是谁。1000多年来,临海人也就停留在“有一个叫华胥的人在此修道,得道升天之时遇风吹落头巾,化为巾帻山,留下遗巾处”的佳话上,却没有进一步探究华胥是谁、他从哪里来、为何来此修道。是该揭开这个谜底了。
临海巾子山上有华胥洞、遗巾处等遗迹和千余年来的美丽传说,足以说明华胥氏早已与临海有着某种非同寻常的联系,这是实证。有30多种典籍对此都有明确的记载,这些文献是历史的记录,不容置疑。对于仙居韦羌山的蝌蚪文、黄岩的委羽山、临海桃渚的覆釜山等未解之谜,我们不忙于下结论,且看典籍里的相关记载。
唐·王瑾《广黄帝本行记》有黄帝“藏丹经于委羽山,最后息驾反真,乘龙升天为太一君”等记载。请注意:这里的委羽山就是在台州黄岩城南的委羽山。
宋·临海人陈耆卿著《嘉定赤城志》和后来的《民国临海志》《台州道道教考》等书都记载了《列子·黄帝》“黄帝梦游”的典故,“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现台州临海)之北。”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四十引《郡国志》云:“台州(现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夸父逐日之所践”。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有轩辕黄帝“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的记载。
明·万历《仙居县志》引南朝宋孙诜《临海记》云:“韦羌山此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
清·戚学标《台州外书·遗闻》云:“华胥洞在巾子山两峰交界山腰”。
清·胡昌贤《委羽山记》称:“轩辕黄帝慕道周游四方,求解三一真气之要。遂南浮于江,登会稽至天台受金液神丹之方,炼九鼎之丹于缙云……而付之以丹经,藏于委羽山”。
“华胥氏之国”所指的“弇州”“台州”古地名在哪里呢?台州的临海、天台、黄岩、仙居等地有许多黄帝神话传说。我们假设,台州这一广阔地域还真是黄帝时代传说的“华胥氏之国”。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与华胥和台州有关。史籍中最早出现的台州之名,是在战国前期,《列子·黄帝》曰:“(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现台州临海)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但史载,唐武德五年(622年)才置台州。这两个台州有什么渊源?文字上已无法可考,但是,从这个华胥氏之国中,还是能寻找到一点踪迹。古台州当时应为瓯,是最早接受伏羲影响的。台州临海有座巾山确自古以来就有个华胥洞,山名也出自华胥在此羽人升天飘落头巾的神话传说。华胥在浙江若成立,战国时已有台州之名当也成立。
南方的华胥地名,大部分是夏商以后的华胥裔支族迁徙时或因迁居而命名。如浙江绍兴的华会镇、义乌唐置之华川县、开化县的华埠镇等,虽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确指,但均与华胥后裔的迁徙或文化传播有关系。临海华胥洞和遗巾处的存在,说明可能存在这样两种情况:1.华胥本人来过临海,或是华胥后裔,甚至是华胥支族(部落)的人来过临海。2.来临海是迁徙定居或者是修道(中国道的发轫阶段)。
三
今天,我们对华胥和华胥学的研究有何现实意义?对于有着特殊关联的临海来说,其意义无疑增加了不少。
其一,探寻华胥文化的结果,愈来愈接近“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因为华胥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敬天法祖、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淳朴和谐、忧乐与共是华胥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华胥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西安华夏文明起源地、中华民族寻根地、全球华人朝圣地的定位得到进一步认同。
其二,上天特别眷顾临海,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流入临海,让古华胥国的版图延伸到临海。华胥洞和遗巾处在临海遗迹正是最好的实证。对于临海来说,这些为深化文化名城的内涵、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台州府城新质旅游资源、促进5A旅游向纵深发展提供强大的新动能。今后,我们可以围绕华胥文化开展一系列工作,如举办华胥文化旅游节、开发与华胥相关的文化产品和影视产品、成立华胥文化研究会、设立华胥文化公园(建议设在巾山上)、建设华胥文化广场、开展华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
其三,9000年前华胥来到浙江临海巾子山修道,留下华胥洞和遗巾处的遗址,足见此处的无限妙境和始祖母的非凡卓识。既然上天把这一份珍贵遗产独独留给了临海人民,华胥的临海子孙就别再犹豫了,赶紧行动起来,共同建设美妙绝伦的新临海。
谨以此文献给始祖母华胥氏,并愿华胥多多眷顾9000年后的临海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