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山谷皆响

——从《五岳游草》读懂一位大明官员的致远之心

作者:何薇薇  来源:  时间:2024年11月01日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人生志向,也是无数文人追求纵横四野,不计远近、不计朝暮、不计山海的豪迈与理想。

  明代中后期,受阳明心学影响,程朱理学开始遭疑,文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道德约束和情感压抑后,选择放弃儒学传统,高举释放真我的大旗,各种主张解放思想的学派、学说迭起。如李贽提出“童心说”,公安派提倡做“真人”,竟陵派则推崇“性灵”。

  走出去见天地,论山水言风物,成为文人士大夫热衷的风潮。

  王士性就是个中典范,连内阁首辅朱国祯都亲为认证:“士大夫称善游者,莫如临海王公士性。”

  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别号元白道人,明代人文地理学家。这位与徐霞客并称“双子星”的临海人,社会知名度虽远不及徐霞客,却被后者敬为“王十岳”。其著作《五岳游草》《广志绎》等在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亦不逊于《徐霞客游记》。我国历史地理学科泰斗谭其骧先生认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霞客胜于王士性。但从人文地理(包括经济)角度看,则王士性胜于徐霞客。二人对于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贡献,在“伯仲之间”。

  王士性的游记以《五岳游草》最具代表性,堪称晚明纪游文学之佼佼者。被誉为江南文坛盟主的胡应麟表示:“读《五岳游草》,觉抚琴动操之余,山谷皆响。”其为文或清新明丽,或朴厚幽远,为诗则深情缱绻,不拘一格。独领文坛二十年的“后七子”之一王世贞则赞叹:“恒叔于诗无所不精丽,而歌行古风尤自出人意表。”

  “有图有真相”是《五岳游草》的另一大特点。《四库全书》载:“游必有图有诗,为图若记七卷,诗三卷,不尽於记与诗者为杂志二卷。”而今来看这些插图,比起山水画则逊于粗略,比起测绘图则失于精准,但在当时却是极为难得的。清初学者潘耒认为:“一一著为图记,发为诗歌,刻画意象,能使万里如在目前。”

  王士性的游历人生,与他的职业生涯紧密关联,可以说,《五岳游草》是王士性的官场履历别纪。朱国祯还说过:“(王士性)性既好游,而天又助之,宦迹半天下。”如果说徐霞客的游历是靠家底的“自助游”,那王士性就是得益于官场转迁的“公费游”。

  明代王氏家族在台州堪称望族,以王宗沐“一门四进士、父子三巡抚”为鼎盛。王士性虽生在大族,家境却很普通,故里兰道(今沿江镇辖区)地处偏僻,文教不兴。不过,王士性自幼好学,聪颖早慧,王宗沐很欣赏这个族侄,将他接到府城,与亲子同住同学,改变了王士性的人生轨迹。

  万历元年(1573),王士性中举。遗憾的是,次年礼部试落榜。不过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沿着归途,把省内的名山大川都游览个遍,山水依依,失意也被灵山秀水冲淡了。这不是王士性第一次外游,早在隆庆三年(1569),“学使林按台首拔异等,以天下士目之,既而游学武林。尝以天地之英华,不能郁阏而不宣之物,而为山川之人,而为文章”。走过的每一条路,看过的每一座山,开阔了王士性的眼界和胸怀,青年时期的游历对他今后的人生有着很大影响。

  万历五年(1577),王士性中进士,出任郎陵知县。他辞别故乡,开始了仕途之旅,也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无时不游、无地不游、无官不游”的宦游。

  途经杭州,王士性的脚步被羁绊住了。这是他“出必假道,过必浪游”的地方,此去任职,不知何日再来,便约了两三好友,纵目湖山,尽情游玩,从断桥走到孤山,又到岳庙;从钱塘走到飞来峰,再到灵隐寺;从清波门走到六和塔望潮,又赶着好月色乘船到湖心亭,把酒、吟诗、赏月,雅致之极。

  这次畅游,王士性写下数篇游记,就收录在《五岳游草》里。其中以《游武林湖山六记》最可品读:“晴雨雪月,无不宜者。语云人知其乐,而不知其所以乐也,余则能言,请尝试之。当其暖风徐来,澂波如玉,桃柳满堤,丹青眩目,妖童艳姬,声色遝陈,尔我相觑,不避游人,余时把酒临风,其喜则洋洋然,故曰宜晴。及夫白云出岫,山雨满楼,红裙不来,绿衣佐酒,推蓬烟里,忽遇孤舟,有叟披簔,钓得艖头,余俟酒醒,山青则归,雨细则否,故曰宜雨。抑或璚岛银河,枯槎路迷,山树转处,半露楼台,天风吹雪,堕我酒杯,偶过孤山,疑为落梅,余时四顾无人,则浮大白和雪咽之,向逋仙墓而吊焉,故曰宜雪。若其晴空万里,朗月照人,秋风白苧,露下满襟,离鸿惊起,疏钟清听,有客酹客,无客顾影,此于湖心亭佳,而散步六桥,兴复不灭,故曰宜月。”山水在王士性的笔下,是有灵性的。他用一种物我两宜的审美,用文字编织起立体的情景,来引人入胜。如今湖山犹在,月色依然,读过此篇,或许能在某一瞬,邂逅400多年前的故人。

  王士性的游览,不仅有文人视野的风花雪月,更有社会视野的时政观察。他在数游西湖之后,提出西湖可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游观虽非朴俗,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指导思想,但在明朝中期,“弃儒就贾”的风气日益显著,王阳明就曾提出“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王士性的“西湖旅游论”,从大环境的实际出发,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核心,即便放在今日看来,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不独西湖,在《五岳游草》中,除山川河流、花草鸟兽、人土风情外,王士性还记录了许多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经济、交通、地貌和文化的内容,这使得他的游记带有考察的意义和治政的价值,《五岳游草》也被认为是研究明代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的重要史料。

  《五岳游草》是王士性半生宦海的见证和缩影。《嵩游记》是他在郎陵任满后游览之作,他在初祖庵手书“六祖手植柏”并作偈诗,《初祖庵观面壁像》碑记下了这段往事。《入蜀记》让人们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了具体的想象,也对“栈中第一胜地”紫柏山、“出栈最奇处”鸡头关生出许多期待。在《游峨眉山记》中,他把得见佛光的虔诚欢喜,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前山云如平地,一大圆相光起平云之上,如白虹锦跨山足,已而中现作宝镜空湛状,红黄紫绿五色晕其周,见己身相俨然一水墨影,时驺吏随立者百余人,余视无影也,彼百余人者,亦各自见其影,摇首动指,自相呼应,而不见余影。”《游七星岩记》则以神来之笔描绘了漓江之美:“相舆过虹桥之渚,泛沥湖之棹,登临天之阁,弄宝陀之月,酌流霞之岛,走蓬壶之径,浮杯峰之玉,摇仙掌之风,拂宝光之岩,骑青羊之石,招阆风之阙,凭栖霞之亭,坐水月之宫,寻芳藉草,无非佳致。”

  万历二十三年(1595),朝廷拟任王士性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明代巡抚拥有一省行政、军事等各项权力,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王士性却以“谫劣多病且品望资序不及王国”推辞不受。宦海浮沉近二十年,加之子女遭故,王士性或许已倦怠,想要回他的“白鸥庄”。万历皇帝却“怒其矫情托故且谓王国使气致之”,遂调王士性为南京鸿胪寺卿。这是个闲职,王士性得以着手整叙一生旅途,他的另一部著作《广志绎》就在此间写成。

  万历二十六年(1598),王士性卒于任上,结束了他用脚步丈量山河湖海的一生。

  十几年后,徐霞客途经临海,通过好友陈函辉,结识了王士性的儿子王立毂。王立毂自幼跟随父亲辗转各地,也是一位成熟的旅行家。他向徐霞客介绍了《五岳游草》,理想与信仰以一种神奇的方式,让王士性与徐霞客这两位闪耀大明的哲星,实现了隔空对话。

  在历史长河中,王士性的形象或许并不那么明朗。但在《五岳游草》里,世人看见了他妙手落笔的才华、超然物外的胸襟、旷观通达的境界。他渴望在游历中“知宇宙之广、日月之大”,实现“形骸可忘,吾我尽丧”的精神追求,正如他在自序中写道:“吾视天地间一切造化之变,人情理物,悲喜顺逆之遭,无不于吾游寄焉。”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