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山路回转,车子停在一个叫麻山的小村庄。麻山属东塍镇,一个倚靠公路的小村庄。村旁就是225省道,这条省道承载着昼夜不歇、南来北往的车子。几百年前的古道早已湮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公路。我在村口,端详着这个村庄。
入口处,一条溪流,一座长廊,背面是斑斓的群山。村牌上“麻山村”三个字让人思绪幽幽,不知道村名出自何处,眼前这些新建的农家小院颇让人心怡。浅黄色的条形墙砖,灰色的屋顶,整洁锃亮的蓝色窗玻璃,罗马式的立柱,原色的木门,整个建筑适合山村的格调。房前屋后花草鲜美、园蔬青葱。树冠如盖的柚子树悄然立在庭院一角,柚子树应该有些年头了,垂挂的果子散发着圣洁的光。鸟雀的影子掠过枝头,啁啾着飞向远方,没想到在山里,竟有如此静美的村庄。
麻山村空气清新,溪畔山边,香樟树叶子被阳光撩成无数光影。一位婆婆坐在自家门口,一件对襟的老式明蓝衣服,袖口贴着月白色的边,黑白掺杂的头发在脑后打了个髻,看上去神清气爽。她细心地织着草编帽子,听到我们说话的声音,抬头笑了笑,随后又低头编织起来。听村里人说,村里的人大多在外打工,留守的人会以穿彩灯、编草帽为业,增加家庭收入。麻山村虽小,却能感受到多元经济冲击下的活力。
眼前的小院只有几幢,正疑惑着麻山村有多少人口时。那人接着说,这是从山上搬下来的一部分村民,共十五户人家,原来的老村还在山里面。我这才明白为什么眼前只有这么几幢房子。于是,看了一会儿后,我又随车去了老村。
几段盘山公路后,眼眸被远处错落有致的房屋所吸引。有声音传来:喏,那就是麻山老村,大部分村民还住在那里呢。循声望去,白墙灰瓦,四面坡顶的房子,密集地建在半山上显得特别醒目。房子一幢一幢挨着,背后山色空蒙如画,整个村庄有着一种卓而不群的安详气质。车子缓缓驶过,画面越来越清晰,那些房子就成了一个个移动的色块。
我们的到来还是惊动了山村那份安静,在村口,看到几位静坐的老人,不说话,用山里人素朴的笑容看着我们。一条小黄狗一直尾随着,不声不响。他们安静地与自己的家园相守相处,看不出他们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但能感知这是现代社会赐予他们波澜不惊的生活。我们边走边看,乡村的日常生活景象有粗粝,却有体温。在一座老房前,看到老人在井边打水洗衣服,塑料制的桶子颜色鲜艳,显得格外日常。麻山的老村虽经规划修整,还是能感受到它们曾经遗留下来的印迹。村庄里还有部分村民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新建的楼房中仍嵌着很多老房,它们以石砌老墙为主,陈旧低矮,有藤蔓依墙而上,墙体经雨水多年洗涤,附有青绿的苔痕,这样的老屋,多了一份山村的自然和野性。
往前走便是“麻山村文化礼堂”,一幢老旧的二层楼砖石老房,几个红彤彤的大字附在墙的侧面。我们一行人聚集在礼堂的院子里,墙上的宣传栏里贴着村史、村貌的介绍。老式自行车停靠在斑驳的楼梯间,旧式的木雕栏杆,一些写在墙上的标语,字体隐隐约约,特别有年代感。不知这些事物经过了多久的坚守,它让人深深感知到村庄曾经逝去的岁月,同时也明白这些老屋就是村庄的主人。老屋在,村庄便在;村庄在,乡愁便在;乡愁在,思念就在,记忆的根也在。
独处一隅的麻山村,安居乐业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这里有新房子也有老房子,有新农村的美好生活,也有在岁月里坚守的素朴。整个村庄像一个胸怀开阔的人,可以开放接纳外面精彩的世界,也可以淡然安守自己的家园。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麻山村的安然和静谧以及村民良好的秉性,让我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