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家长里短意趣多

作者:禾 睦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我与余喜华相识相知,缘起2018年,彼此参加的省市联合科普诗词创作活动。

  看他寡言少语,肚子里却有说不完的故事,在经过脑袋迅速加工后,笔墨流出的文字起点颇高。许多人知道余喜华也往往通过他的文章。我认识他伊始,也是被他低调高能的文才、诚恳踏实的处事、乐于助人的仗义所深深吸引,以至于几次进出他的地盘都是搭乘他的“风火轮”。

  1969年生人的余喜华出身农家,199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一系机械制造专业,回家乡工作。经历颇多,积累颇丰。46岁开始业余写作,并向报刊投稿。首篇《老屋琐记》见诸当年(2015年)4月1日《台州晚报》,旗开得胜。

  而后一发不可收,思绪泉涌、作品迭出、硕果累累,在当地官媒开设《水浒谈》《野菜记》《儒林人物》三个专栏,每年发表几万字文章,至今已有近百万字产出。据说,除已经出版的《水浒谈》,现在这本《雅苑听风》,另有科普随笔集《野菜记》亦已结集。

  部分作品已亮相《星星·散文诗》《海燕》《散文百家》《中国地名》《文学港》《山海经》《国家湿地》《浙江日报》《浙江工人报》《联谊报》《解放日报》《华西都市报》《中国市场监管报》《思维与智慧》《老人世界》《钱塘江文化》《散文选刊》(下半月刊)《浙江省民族与宗教》等报刊。《菖蒲花》入选2016年南京市中学生试题,《柔极溪的那尾鱼》入选《2018年浙江散文精选》。

  2022年,他出版了《水浒谈》,专门驱车40里送到临海交给我。作为一个1985年就是中国《水浒》学会浙江分会会员的我,既吃惊,又敬佩。记得我有一篇约6000字的小文《浔阳题诗露反意,酒后真言见心态——宋江浔阳楼题诗刍议》,发表在会刊《水浒研究与欣赏》1988年第一期,2015年收入《禾睦山房集》第三卷“学海泛舟”。现在看看,我那时的视觉思维和语言文字相比喜华兄的《水浒谈》,明显刻板,光顾逻辑性,死扣起承转合,缺少顾及读者心理;而喜华的谈吐则生动、形象、有趣,思想开放,文字可读性强。两者的年代烙印,思维方式差异较大。

  不料,第二天我赴外地旅游,稍一疏忽,书没有放进行囊。不久,见网络上有数位名家评论,一片喝彩,众口一词赞誉他思想深邃,文字老辣。我原本想说的话自觉苍白无力,于是就偃旗息鼓。

  后来,我补课式地通读了一遍,收获了一些体会。看来“少不读水浒”是对的。余喜华给读者呈现的不一样水浒,不一样的梁山好汉,不一样的小人物解读,不仅颠覆了他自己少年时对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的顶礼膜拜,而且从逼上梁山的现象、江湖恩怨的本质、人性善恶的基本面上否定了梁山好汉,给读者揭开了“忠义”“替天行道”的虚伪性。这个180度的认识大转变,出其不意、微言大义,大有剖析真相、质疑众评、独树见解的意义。

  再后来,他让其中的《一只鸡引发的一场战争》美文降临我的“禾睦山房”公众号,推介到朋友圈时还专门写了一段导读词:上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那一辈农村人,小时候都挖过生产队里种的红薯、毛豆、甘蔗等,要么生吞硬咽,要么野地里煨了吃,那不算偷,那是物资匮乏年代的嘴馋,但偷鸡摸狗的事不能干,这是偷,是走向堕落的开始。成年人偷鸡摸狗被逮住,是要被游村示众的。时迁在祝家庄偷鸡被逮,也被游街示众,这是正常操作,但时迁的两个同伙跑了,跑到梁山搬来一大群帮手,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明火执仗杀人放火,竟使几个村庄的百姓遭了殃。而小时候的偷鸡贼被抓,只能乖乖认栽,谁敢跑去讨救兵?现如今,流动人口多,农村也时而有鸡被偷,但已经不会有人兴师动众地抓偷鸡贼了。人们对偷鸡者普遍比较宽容,这是物质宽裕的结果。

  时隔两年,喜华发来《雅苑听风》电子稿,让我做第一读者。这次,我不敢有丝毫懈怠,陆陆续续看完,又抽奖似的温习多遍。

  全书90篇作品,绝大多数在报刊公开发表过,有读书经历、家庭亲情、家乡风物、行旅感怀,都是亲历的家常、熟悉的琐事、身边的人物。趣事、情话、杂谈、物言、哲语跃然纸上;乡愁、乡恋,人文历史、闲情逸致、家长里短、寻常事物溢于言表。光看题目就有阅读欲望:《老屋琐记》《姨婆的小楼》《我的高一4班》《我在大学摆地摊》《给父母办金婚酒》《母亲的山粉糊》《爷爷的酒坊》《橘子红了》《宁溪酒香》《秀岭湖晚霞》《梦里梦外的鉴洋湖》《东江河,在我的心中淌过》《山蛭是体操运动员》《三弟版“彭宇案”》《长潭湖水不是天上来》《从“将军庙”到“水心草堂”》。

  如,点将家族成员,或浓墨或浅色。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姨婆、姑妈、妹妹、三弟、重点叙述父母亲的故事。

  又如,他自己带点传奇色彩的故事:蓄谋已久的一场故意不考好的中考,然后得到重点高中的机会上了重点大学;未曾接的响一声电话,让他成为杀人案的调查对象……

  他的眼里:故乡是永远的梦中情人!无论九峰、鉴洋湖、布袋山、柔极溪、东江河、仰天湖、长潭湖,还是老家、老屋、母校、老师、朋友;故土是最大的土地财神!无论橘子、杨梅、荸荠、春蚕、芥菜、芦苇、葫芦、野豌豆、白扁豆、宁溪酒、红花草,还是地理、风物、节气、风俗。

  每篇各有事例、细节,篇幅有话则长,近5000字;无话则短,仅300余字。讲故事一样的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汇集一起,就像以前茶馆里说大书。

  喜华作文与为人一样。白描、逼真、有趣,不刻意、不作态,像老友转角处邂逅。

  文笔淡淡的,没见十分有力,但看得出已十二分用心;虽轻描淡写,却入骨三分。兹各取开头、中间、结尾的行文举例之:

  《梅雨天》开头:“才上午八点钟的晨光,天却突然黑得如同黑夜,惨不忍睹的乌云遮天蔽日,宛如末日来临。一霎间,倾盆大雨兜头直下,疯狂地倾泻在地上,溅起连片的水花,不一会,已是汪洋一片。赶紧逃回车里,豆大的雨点追着拍打玻璃,我的心一阵颤动。”

  《绿满香溪》的中间:“我终于看清了,这水中深浅不一的绿中,有远山的影子,有树的影子,有岩石的影子,有风的影子。它们和太阳光的影子,搅和在一起,便生出了各种不同的模样,生出了深浅、浓淡的绿的影子。”“沐浴着这泓绿,双眼滋润了,这心也滋润了,我便欣欣然、松垮垮地一屁股坐在水坝上,环顾起四周来。”

  《杨梅红了》结尾:“又到一年梅雨季,杨梅红了,人情浓了,农人更忙碌了。”

  这些从底层的、民间的、人性的视角取景的万花筒大千世界,内容是地域性小事,但听风听雨、谈天说地、所思所想带来的画面,引发的思考却具有故事性、普遍性。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类似的生活经历、见闻、经验,容易产生同频共情,书中叙说的一些物事,读者会有一种相识、相知的亲切感。

  因此,我给本书定义为社会生活百科式的杂谈,文化类随笔,怀旧散文。

  作者的夫子自白可以看出,他从文学爱好者、阅读者,到作者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文学之旅,而基因、机缘、勤奋,则是其成功的密码。

  喜华居所曰雅,书名嵌雅,文笔也雅。自然是雅士、雅苑、雅风,这种雅,可以人人消遣,无论普通百姓、文科生,还是读文、学理、事工、从医、玩艺,但真正拥有且享受乐趣者非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不可。

  如此雅境、雅文,心情之雅趣油然而生。

  文字朴素,语言平实,细节中发现亮点;语句不繁,但主见鲜明;时有幽默,雅趣而不花哨。思想、情感,香浓的烟火气里飘荡着书卷气,闪烁着哲理之光。可以看出,作者从文学爱好者、阅读者,到创作者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文学之旅,而基因、机缘、勤奋,则是其成功密码。

  喜华居所曰雅,书名嵌雅,文笔也雅。雅士、雅苑、雅风、雅文,如此雅境,人人可以追求,但真正拥有且享受雅趣,则非热爱生活、崇尚真善美者不可得。

  喜华为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协理事,浙江省作协会员,台州市黄岩区作协七、八届副主席。其自云:工程师、经济师、科普人。

  我们是两个年代的文学爱好者。喜华虽大器晚成之新秀,但厚积薄发、后来居上,乃潜力无限之文学中年。我出道不迟,现已卸掉身上所有文学装饰品,平时只闲情偶寄、搬砖自娱。

  今见喜华,颇感自己老矣,只能饭也,特为喜华喜之、鼓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