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理学名儒石(敦山)的家传旧事

作者:林大岳  来源:  时间:2025年08月29日

▲大田街道云溪自然村龙谷山

 

  由于文献所限,我们对古代较为久远的历史容易产生误解,稍有不慎,就会谬种流传。宋代的理学家石(敦山)的史实就是如此,皇冠体育在线_澳门皇冠体育【官方直营】他的籍贯和身世最近就产生了一些令人纠结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为此,我们有必要穷原竟委,拨云见雾。

  一

  研究理学的人都知道,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个非常要好的讲友叫石。石(敦山)(1128—1182),字子重,号克斋,南宋临海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任郴州桂阳(今湖南桂阳县)主簿、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县丞、武进(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知县、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知县,后升任将作监主簿,转太常主簿。

  石(敦山)为官清正,精明强干,政绩显著,名动朝野,丞相史浩曾向朝廷举荐,称他“器质纯静,不求闻知。为邑南剑之尤溪,兴学校,礼贤士,苟有利民,知无不为。颂声洋溢,如古循吏”。淳熙八年(1181),朱熹从南康军知军调任提举浙东茶盐公事,他也十分认可石(敦山)的才能,向朝廷推荐石(敦山)来接任,但适逢石(敦山)丁母忧而没能成行。后来,石(敦山)还是被人们称为“石南康”,足见当时士人对他的敬重。

  石(敦山)学问深厚,著述颇多,有《周易解》《大学集解》《中庸解》《中庸辑略》《石子重文集》等。朱熹称赞石(敦山)的学问是“大人为己之学,深造自得者也”,称赞他为人“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气象”,还将他的《中庸集解》删存成《中庸辑略》,并作序称赞该书“极称谨密详审”。此书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被赞为“阐天人之奥”。

  石(敦山)更为人们称道的还是与朱熹、陆九渊、张栻等宋代顶级理学家的讲学论道。

  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与石(敦山)一见如故,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石(敦山)到朱熹故乡尤溪任职时,朱熹更为石(敦山)撰写了《克斋记》《名堂室记》《南剑州尤溪县学记》《南剑州尤溪县学明伦堂铭》《四斋铭》《中庸集解序》《石子重兄示诗留别次韵为谢》等诗文。此后,两人一生“三仕同官,讲论道学”,切磋学问,“答石子重”系列书信及诗文成为《朱熹集》中分量较重的篇章,阐述了许多朱熹重要的理学思想。

  比如朱熹为石(敦山)写的《克斋记》就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写就的,文章清晰阐述了“仁”的本体地位及通过“克己复礼”工夫达成“仁”的路径,成为后世理解朱子学修养论(尤其是天理人欲之辨与功夫次第)的重要经典文本,影响深远。该文写好后经过多次修改,并被寄给当时许多学者,引发了朱熹与当时重要理学家(如张栻、吕祖谦)的深入辩论和交流,推动了理学核心概念的深化。而且,当时有许多名人以“克斋”命名书斋,如游似、陈文蔚、江明叔等,因此,朱熹是借此记来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确立自身的学术地位。

  石(敦山)还是当时理学家争相结交的人物,如朱熹曾说:“钦夫(张栻)闻老兄之风,亦甚倾企,令熹致愿交之意也。”张栻听说石(敦山)的才能后,还想通过朱熹来主动结交。吕祖谦称赞石(敦山)是“笃志于学者”。石(敦山)去世后,陆九渊作《挽石子重》诗,感叹“惜哉不及用,重使吾嗟吁”。

  故而,石(敦山)的理学地位在祖籍地和籍贯地都备受推崇。在绍兴,石(敦山)被称为“理学第一人”。而在台州,他的地位也很高,《嘉定赤城志》称自从他之后“里人知有洛学”,明代谢铎则称:“石南康子重与晦翁为友,南湖、方山因得登晦翁之门,至立斋丞相又以授之玉峰,于是道德文章,台州独盛。”由于石(敦山)与朱熹的亲密关系,黄岩杜烨(号南湖)、杜知仁(号方山)等人都得以成为朱熹弟子,此后杜范(号立斋)、车若水(号玉峰)接续相传,因此“台之学,实始于南康石公子重”,石(敦山)被奉为“台学”的实际开创者。淳祐六年(1246),台州府城建六贤祠,石(敦山)与鹿何、商飞卿、郭磊卿、陈耆卿、杜范并列其中。

  二

  然而,很多学者在面对石(敦山)的籍贯时,却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在石(敦山)任职过的方志中,他的籍贯可谓一团麻,《福建通志》《同安县志》称他是“临海人”,《尤溪县志》《武进县志》《江西通志》说他是“新昌人”,《南康府志》更是离谱地错成了“宁海进士”。而《台州府志》《临海县志》与《绍兴府志》《新昌县志》则均各称是“自己人”,因此很多学者都简单地折中两说。

  之所以有两种说法,主要是因为石家原籍新昌,后来迁居临海。朱熹为石(敦山)写的《知南康军石君墓志铭》中说:“吾友石君子重,讳某,其先世为会稽新昌右族。曾大父讳某,不仕。大父讳某,避庚子之乱,始居台州临海县……”

  石(敦山)家族原是新昌望族,仅宋代,石氏就有“登黄甲者四十二人,登显要者一百二十余人,状元三人,榜眼二人,卿相魁解,光耀耳目”。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在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领导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打州县,杀官吏,先后攻占青溪、睦州、歙州,进逼杭州。据《嵊县志》记载,石氏家族在战乱中受到冲击,石牧之曾孙女石大奴殉节,石景硅战死。当时,石(敦山)祖父石公孺(谱名石端孺,字长孺,北宋著名教育家石待旦曾孙)的夫人李氏之兄李景渊任台州通判,石家便到府城临海投靠,躲避战乱。

  避乱期间,李夫人去世,石家将她归葬新昌石溪后又回临海居住。后来,新昌愈发人荒马乱,石家又坐海船到福建莆田避难。第二年,起义平息后回到新昌,看到“室庐荡尽,宗族离散”,连李夫人的墓也被挖掘,白骨露于野,于是石公孺决定带家人离开伤心地,到临海定居。

  石公孺有邦绘、邦维两个儿子。石邦维(1090-1135),字子持,石(敦山)之父。娶的第一任夫人是临海朱氏,第二任夫人是临海陈氏,即太子詹事兼侍讲陈良翰的姐姐。石(敦山)是长子,由陈氏在临海所生,也在临海长大。

  石(敦山)的祖父、父亲虽然都“高隐不仕”,但传承家学,受过良好的教育。祖父石公孺被参知政事谢克家(曾任台州知州,晚年寓居临海)称为“国士”,特授迪功郎。父亲石邦维“为文不务奇,清醇真重”。因此,作为长子的石(敦山)从小便得到了父亲的家传,后又跟从舅舅陈良翰学习。陈良翰绍兴五年(1135)29岁中进士,石(敦山)绍兴十五年(1145)18岁便高中进士,可谓青出于蓝了。

  石(敦山)虽然出生并成长于临海,但与老家新昌还保留着一定的关系。首先是临海与新昌两地相隔并不遥远,交往也多,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都跟临海颇有渊源,比如石公孺之兄石公弼(1061—1115)于政和四年(1114)因得罪蔡京而被任职为秀州团练副使、台州安置,实际上是被禁足在台州府城,第二年遇皇太子赦才还乡。在临海,石公弼留下了《游巾子山诸刹》《游日山》《题北山松轩》《游嘉祐院登般若台》《题委羽居士集后》《题无垢院》等诗文,这些诗文几乎是他仅存的作品。石延庆(1101—1149)于绍兴十七年(1147)任台州添差通判,与侨寓临海的宰辅王之望等交游甚厚。石宗昭(字应之)历任台州司户、台州教授,据叶适描述:“尤尚书袤知台州,公为其属。相继同僚者楼参政钥、彭仲刚、石宗昭,郡人石(敦山)、逸民应恕、林宪之流皆聚焉,颇依朋友箴切,不随吏文督迫名,一时胜会,远近传之。”说明,在尤袤任台州知州期间(淳熙二年至四年),石宗昭、石(敦山)与台州文人群体交往密切,受石(敦山)影响,石宗昭还与堂兄石斗文(曾任天台县尉)都曾问学于朱熹。

  其次是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石(敦山)作为45世孙参与续修了新昌的《南明石氏宗谱》(宗谱中序文后落款时间为“淳熙戊申”,此时石(敦山)已经过世,显然有误),并作序。此后,其子石继喻又参与修谱,石(敦山)后人都入编此谱。因此,《绍兴府志》《新昌县志》据此称石(敦山)为新昌人也有一定道理,但容易误导普通读者。从现代人的角度看,他应该是祖籍新昌,籍贯临海。

  《绍兴府志》《新昌县志》还称石(敦山)的书房“克斋”是在新昌鼓山,“石溪为子重所居”,出处是“明知府洪珠撰碑记”,而查《南明石氏宗谱》所录碑文,并没有确切说法,“弃官读书鼓山”的是他的先祖石亚之,“石溪”也只是他的先祖们选择聚居之地,这都只能算是石(敦山)的祖宅。如之前所述,他家的宅子已经在方腊起义中被焚毁了,从其祖父到此后子孙,都居住临海。因此,《台州府志》《民国临海县志稿》也称“克斋”在临海,即“今县治南四顾巷西口,俗名石墩巷口。墩当即之讹也”,虽没有具体的文献出处,只是标明来自“采访”,但可信度更大一些。 (下转第5版) (上接第4版)

  由此可见,石(敦山)的籍贯是十分清楚的,《全宋诗》《全宋文》《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权威专著都称他是台州临海人,祖籍会稽新昌,这是最准确的说法。

  三

  但对于石

  具体是临海哪里人,一直以来说法都并不明确。

  有两则资料引发了研究者的猜想,一是《民国临海县志稿》记载:“观澜书院,在金鳌山,宋石(敦山)讲学处。”这一说法来自卢帻峰的《金鳌集》。二是石(敦山)写过一首《章安祥符寺御坐》,在其仅存的8篇诗文中相对比较显眼。因此,人们多猜测石(敦山)有可能是章安人。但实际上,这两点最多只能证明石(敦山)到过章安而已。而据此称:“乾道元年(1165)石子重回到章安,在金鳌山麓创建观澜书院,教授乡中子弟三年。”这就有点想像多于史实了。

  实际上,《南明石氏宗谱》记载得非常清晰,石(敦山)的祖父“自新昌徙台州临海县之太平乡邱祥里家焉”(新修刻本),其祖父的传记中又称“临海大园乡邱祥里……墓临海县云溪”(清乾隆五十年庆云祠木活字本),而查《赤城志》《民国临海县志》,均表明邱祥里属“大固乡”,显然宗谱在多次编修过程中出现了错讹。

  大固乡的范围,南宋嘉定年间包含邱祥、臣公、恩义、崇和、衮绣、世衮六个里,具体区域不明。但到民国时期,该乡范围还包含了双桥、丁家洋、五夫、两水四个庄。从四个庄所辖的地名来看,相当于北到大固山一直往东山脉,东到今大洋街道丁家洋、新桥头一带,南到今江南街道叶岙村一带,西到府城东郊谢里王村一带。

  邱祥里应该在府城周边,但具体界限不清。根据《嘉定赤城志》记载,邱祥“旧名休祥,宋绍兴中,道士费德泓得晋碑土中,犹以此名里,后改名邱祥”。又据《(康熙)临海县志》记载:“大固山,在城内西北……名大固。又宋绍兴十年道士费德泓卓庵北山,斸地得晋永和九年断碑,有‘龙顾’字,故又名龙顾山。山势逶迤环抱府治如屏障,自治后而北则曰北山。”据此推断,邱祥里应该在北固山麓往东一带的北山下。所以石公弼有《题北山松轩》、石(敦山)有《游北山》诗,描写的都是他们聚居地周边的风光。

  据《绍兴十八年题名录》记载,该年进士第76名陈举善也是“临海大固乡邱祥里人”。而《台州札记》称陈公辅与陈举善“兄弟二人本贯台州临海县大固乡丘祥里”,但又引《赤城志》:“状元桥,在州东一里,陈侍郎公辅居之。”进而认为“大固乡丘祥里,当是其旧族也。”这说明石(敦山)与陈公辅、陈举善原先都居住在邱(丘)祥里,是真正的同乡,淳熙五年(1178),时任监察御史的陈举善还举荐过石(敦山),使其有了当面向皇帝召对的机会。

  从现有的资料看,石(敦山)晚年是住在府城里的。

  一是孙应时的《祭石南康文》中称:“某来官黄岩,始拜先生于台。每捧檄上下城府,未尝不得见焉。先生爱之,而忧其学之怠而荒也。乃五月之晦,面会某曰:‘子朝夕而去官过郡,其馆于我,吾将与熟论斯事而后别焉。’”孙应时是南宋文学家,淳熙五年(1178)冬到黄岩任县丞,他在文中说得很清楚,每次到台州府城公干,总会见到石(敦山)。淳熙九年(1182)正月任满即将离任,等待交接期间,五月底他又与石(敦山)会过面,石(敦山)还跟他说,让他离任前到自己的台州府城家中住一段时间,好好地谈学论道后再返乡。然而,不满一个月后,石(敦山)就于六月二十六日去世。后来,孙应时与朱熹多有书信往来,朱熹甚至推荐孙应时来担当修建黄岩水利之责,估计都是受惠于石(敦山)的推荐。

  二是淳熙七年(1179)正月,前一年去世的临海名士徐庭筠即将入葬,石(敦山)撰写了《徐季节先生墓志铭》,其中有“季和(孙应时的字)予友也,每趋郡,辄为予言与先生游处状。予方将拿舟造焉,而先生亡矣”之句,说明孙应时每次到府城都会在向石(敦山)请教时提起徐庭筠。这跟孙应时前文所述相印证,也说明石(敦山)住在府城,而且接受各地学子前来问学。

  三是朱熹于淳熙九年(1181)正月初七写的《奏绍兴府指使密克勤偷盗官米状》中称:“嵊县一带饥饿之民羸困瘦瘠,宛转道路,呼号之声不可忍闻。其不免于死亡者,已不胜计。”这些新昌饥民很多逃难到台州。于是,朱熹在《知南康军石君墓志铭》中又交待:“当年奉使浙东,闻新剡饥民转入台境甚众,亟以属君。君即慨然以为己任,其得免于饥冻捐瘠而归者,盖数百人。然其后予以事至台,则已不及见君而哭其殡矣。”当年七月二十三,朱熹巡视到台州时,石(敦山)已于前一月病故。从参与救助灾民的影响力来看,也证明了石(敦山)在府城的影响力。

  由此来看,石(敦山)住在四顾巷西口的石墩巷并非空穴来风,还是比较有可信度的。又据朱熹称石

  “晚名其燕居之室曰‘克斋’,读书其间,没身不懈”,表明“克斋”的书斋名在石(敦山)晚年“燕居”(退休赋闲在家)时还在使用,而且一直到去世。这个书斋名早在乾道八年(1172)石(敦山)在尤溪知县任上就已经开始使用,后来也被带到了台州府城。

  石(敦山)家在临海,其家族也葬在临海。《绍兴府志》《南明石氏宗谱》《民国临海县志稿》都记载,石(敦山)祖父以下子孙大多葬在临海县东二十里的“龙谷山云溪”,甚至石长孺的堂弟石端美本来没有迁居临海,但其中一个孙子石耑也葬到了云溪。(仅其伯父死后葬“临海后岭东”。)

  据《临海县志》载:“云溪:在县东四十五里,出大田港。”这一地名还保留着,在今大田街道西北部的云溪村(现已并入双庙村)。这里有座山叫龙谷山,是临海当时很多仕宦人家的墓地,如国子监主簿周洎(?—1185),秘书省正字兼圣政所检讨官王衜(1107-1167)之妻唐氏,北宋政治家韩琦玄孙、广东西路转运判官韩磊等,都葬在这里。

  云溪之所以受到石家青睐,是因为这边不仅风光好,还有座历史悠久的慈云寺,这所寺庙旧名兴寿寺,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宋代淳化中期改名为云溪,治平三年(1066)又改额慈云,现已荒废。墓依寺而建,这是南宋时期士族“墓寺合一”的典型营葬习俗。

  所以,当我们咨询当地老人时,他们都能准确指出慈云寺的旧址,甚至还能侃侃而谈前辈们对寺庙的描述,最典型的是称寺庙山门两边各有一棵大银杏树,一雄一雌,每棵都需要两人合抱。

  此山虽好,但空间并不宽裕,所以从石(敦山)的曾孙起,陆续有很多子弟开始葬在括苍小海门的前后东西各山。

  有意思的是,唐代台州文教名士郑虔之墓也在其不远处东南边的白石村。当唐宋台州两大杰出文士在此“会合”时,那真是一种特殊的“相遇”。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据《新昌县志》载,宋宣和三年武举状元石公辂、绍兴二年特奏状元石公辙、嘉定四年特奏状元石继喻,都出于一门,后人称之为“一门三状元”,这里的石继喻是石长子,典型的临海人,他考中的是嘉定四年辛未科的特奏科第一名,官至湖北运干。

  在科举考试中实行特奏名制度,是宋代的特例,主要是照顾那些坚持多年科举而一直没考上的考生,朝廷一样给功名。南宋乾道二年(1166)规定:“诸路进士八举,年四十以上;五举,年五十以上……并许赴特奏名殿试。”即考了8次且年龄在40以上,或5次且年龄过50都可以进入殿试,从而入仕为官并终身享受朝廷俸禄。

  石继喻是特奏科第一名,被称为“特奏名状元”“特奏状元”“恩科状元”或“特魁”。对此,《嘉定赤城志》也有记录,但都简洁得很不起眼。而《南明石氏宗谱》中,石继喻文章末的落款故意用“宋嘉定四年辛未科□□状元、四十五世孙继喻百拜撰”的形式,在状元二字前空了两格,导致后人误认为他是正科状元,宗谱的“狡猾”可见一斑。

  梳理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管窥石(敦山)的家族史,也可钩沉南宋士族南迁为府城带来的活力,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人才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