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于幽谷中寻光

——重读《美的历程》有感

作者:何薇薇  来源:  时间:2025年08月29日

  《美的历程》不算热门著作,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鸿篇巨制,它更像是一本高度凝练的、需要反复探索的“美学导览”。李泽厚先生将中国自远古图腾至明清文艺近八千年的审美意识演变,浓缩在十几万字的篇幅里。其学术价值,不止于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更在于将“美”从孤悬的艺术殿堂拉回人间,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土壤中,揭示其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如何深刻反映并塑造着人们的心理结构、情感模式和精神气质。这打破了艺术史研究中常见的形式主义窠臼,也超越了简单机械的唯物反映论,提供了一种更具生命感和历史感的解读路径。

  笔者初读此书,前面两章“龙飞凤舞”和“青铜饕餮”着实需要一些耐性去嚼透。那些神秘的、充满张力的远古图腾,那些缺乏具体想象支撑的巫术歌舞,距离现代生活实在太遥远了,仿佛在啃一块坚硬的骨头。纵使作者指出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其“狞厉的美”背后,是早期社会对不可知自然力的巨大恐惧与敬畏,以及统治者借此确立自身权威的意图。但那种“畏怖”与“崇高”交织的复杂审美体验,隔着薄薄的纸张和数千年的时光,难以真正“感同身受”。甚至一度怀疑,这种对远古器物“意义”的解读,是否掺杂了一些后人的想象?

  然而,坚持啃下这些“硬骨头”,尤其是再读、三读之后,才明白若不尝试理解这些带着原始生命强力的“积淀”,便难以真正把握“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汉浪漫主义”那些更精微、更自觉的审美意识是如何一步步从中生发、演变而来的。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庄子“逍遥游”中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壮阔想象,《离骚》瑰丽奇诡、上天入地的情感世界,以及汉赋铺陈扬厉、囊括宇宙的气魄……这些文字渐渐与我们脑中储存的文学意象、历史故事、乃至某些模糊的文化感受连接了起来。尤其是对“魏晋风度”的剖析——那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名士们“非汤武而薄周孔”,追求个性的张扬、精神的超脱,在药与酒的放达背后,是对生命价值前所未有的珍视与思考。嵇康临刑前索琴弹奏《广陵散》的绝响,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死生亦大矣”的喟叹,突然变得无比真实。人们灵魂深处对自由、对生命的追问从未停止,穿越时空,直击当下。

  越往后,这种联系就越发清晰。仿佛一条暗河,在历史的岩层下奔涌,最终在现实中找到了出口。“青春、热情、乐观、进取”的“盛唐之音”,在张旭、怀素狂草的“飞动圆转”里,在李白诗歌的“痛快淋漓”“清水芙蓉”里,在敦煌壁画“满壁风动”的飞天舞姿里。映照现实,何尝不是音乐节现场的狂欢,年轻人肆意挥洒的涂鸦,充满活力的街头舞蹈。那种不受拘束、喷薄而出的创造力,那种对自由对理想毫无保留的礼赞,跨越千年,依然能在最富有朝气的个体中找到回响。

  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是抚慰古今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心灵栖所。画中那些空灵淡远的意境,层叠幽深的丘壑,并非自然山水的简单复制,而是士大夫阶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寻求精神解脱和内在平衡的产物。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为什么“逃离城市”“回归自然”的渴望如此强烈?为什么“极简主义”“禅意空间”的理念能引起广泛共鸣?人们何尝不是在寻找一方属于自己“可游可居”的精神山水?

  明清论及小说戏曲的繁荣、世俗趣味的兴起,尤其是《红楼梦》这样“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巅峰时,许多读者应该感觉尤为熟悉,即使没有读过这些原作,也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有所了解。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悲情美感,是对封建末世无可挽回的衰败的洞察,也是对个体命运在巨大历史惯性下的无力与悲悯。美,在此刻,成为理解人性复杂性与历史沉重感的一把钥匙。

  要真正读懂《美的历程》,绕不开作者李泽厚,以及他写作时所处的年代。李泽厚生于1930年,经历过战乱、动荡,也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种思想运动。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深厚的哲学功底是其美学思想的坚实基石。上世纪50年代,在“美学大讨论”中,年轻的李泽厚就崭露头角,提出了著名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试图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学术探讨之间寻找平衡。然而,在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研究的环境是严苛的,真正的独立思考是危险的,李泽厚也没有逃过时代的磋磨。

  《美的历程》初版于1981年。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的时间,人们刚从荒芜中苏醒,充满了迷茫、焦渴,也孕育着巨大的探索热情。整个社会都在急切地寻找方向。《美的历程》此时问梓,绝非偶然。这本书本身就带有某种“突围”的色彩,它避开了当时的敏感话题,选择了“美”这个看似超脱的领域作为切入点。但其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对美的历程的梳理,实质上是在进行一场文化寻根和精神重建工作。作者试图从中华民族自身最璀璨的美的创造中,挖掘那些历经劫难而不灭的精神内核——无论是先秦的理性精神、魏晋的个体觉醒、盛唐的青春气魄,还是宋元的意境追求,明清的文艺思潮,无一不在告诉世人,看,我们拥有如此丰富、深邃、充满人性光辉的审美传统!这些传统,是民族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复苏的内在力量。曾有一位前辈告诉笔者,彼时尚是青稚学子的他在读到这本书时,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与豁然。它不仅是在讲艺术,更是在讲“人”,讲我们这个民族如何在历史中确认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美的历程》充分展现了李泽厚的学术特长:宏阔的历史视野、敏锐的哲学思辨、精炼的语言概括力,以及将思想史、社会史、艺术史融于一体的跨学科能力。他提出的“积淀说”“儒道互补”等观点,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演绎。他的文字不尚浮华,但字字珠玑,充满思想的密度和情感的穿透力。《美的历程》带给读者的,远非知识层面的填充,而是一种深沉的触动和持续的思考。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美”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那些陶器纹样、青铜饕餮、书法线条、山水意境、诗词歌赋,都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心灵活动的结晶,是他们对世界、对生命、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感知、思考和表达。

  在当下这个物质丰富、技术日新、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奇观无处不在,感官刺激唾手可得。那条奔流不息的“美的历程”,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奏。传统审美中那份需要时间沉淀的韵味、那份沉潜往复的意境、那份物我交融的深度体验,在追求即时满足、快速迭代的消费文化和流量逻辑冲击下,显得步履维艰。人们习惯了“刷”过无数美图,却少有耐心去“凝视”一件作品背后的精神世界。许多被制造出来的“美”,其“意味”是空洞的、符号化的,甚至是刻意迎合市场或流量的。形式本身被无限放大,而精神指向却日益模糊。科技为美的创造和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如果缺乏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技术也可能制造出更庞大的“无意味的形式”,甚至加剧精神的空虚和异化。

  重读《美的历程》,在赞叹古人创造的辉煌的同时,也不禁思考: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有意味的形式”在哪里?我们如何在拥抱新技术、新媒介的同时,守护并创造能够真正承载当代人复杂情感、精神困惑和生命体验的审美表达?如何在喧嚣浮躁中,重新找回那份沉潜和深刻?书中没有给出直接答案,但提供了一些启示:真正的美,其根源和归宿,始终在于“人”本身。在于人对自身存在的感知、思考、困惑与超越的渴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媒介如何转换,技术如何发展,只要人类对自由、对意义、对情感共鸣、对精神家园的渴求不息,那“美的历程”就不会断绝。它可能会改道,会形成新的支流,但其源头活水,永远来自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幽谷。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