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第29个“世界关节炎日”。这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声响亮的健康警钟,它提醒我们:身体的每一处关节,都需要被看见、被了解、被关爱。日常生活中,关节酸痛、僵硬、活动不便的困扰如影随形,许多人却习以为常,将其归咎于“劳累”或“年纪大了”,认为忍一忍就能过去。殊不知,这每一次不经意的“忍耐”,都可能是在错失关节向我们发出的宝贵“求救信号”,最终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什么是关节炎?
关节炎并非特指某一种单一疾病,而是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总称。其核心病理变化是关节组织的炎性反应,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活动受限。
关节炎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骨关节炎,这是一种与年龄、肥胖、劳损相关的退行性病变,最为常见;类风湿关节炎,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侵袭全身多个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代谢异常,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引发剧痛;银屑病关节炎,与银屑病相关的炎性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脊柱和骶髂关节;反应性关节炎,由身体其他部位感染触发;感染性关节炎,由病原体直接入侵关节所致;创伤性关节炎,继发于关节损伤;血友病性关节炎,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关节反复出血。其中,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最为常见。
关节炎的“警报信号”
当关节健康亮起红灯,身体会发出以下关键信号。
关节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可能缓解。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醒,提示病情较为活跃。
关节僵硬:早晨起床或久坐后感觉关节不灵活,需要一段时间活动才能缓解,“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尤为典型。
关节肿胀:关节部位外观肿胀,按压可能有凹陷,是炎症活动的重要指征。
活动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变小,如膝盖无法完全伸直、下蹲困难,影响日常生活。
关节发热、发红:急性发作时关节局部皮肤发红、触感发热,表明炎症反应强烈。
如果出现以上任何症状且持续不缓解,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骨科或风湿免疫科就诊,争取早发现、早干预。
关节炎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必须明确指出:关节炎绝非老年人的专属疾病!虽然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关节炎尤其青睐青壮年,儿童也可能患病。此外,现代生活方式加速了关节炎的年轻化趋势。运动损伤、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低头看手机)、肥胖等问题,导致关节过度磨损或负荷过重,使发病年龄大大提前。因此,关节保养必须从年轻时开始,是一项贯穿终身的健康投资。
如何科学保护关节?
预防胜于治疗,保护关节健康需要养成良好习惯。
控制体重:体重每增加1公斤,膝盖负荷增加3至4公斤,保持健康体重是减轻关节负担最有效的方式。
科学运动:避免爬山、爬楼、深蹲等对关节冲击大的运动。推荐游泳、快走、骑自行车等对关节友好的运动,运动前务必充分热身。
注意保暖:关节受凉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可能加重疼痛。天气转凉时应及时增添衣物。
均衡营养: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多摄入牛奶、豆制品、深海鱼等,Omega-3脂肪酸(如三文鱼、核桃)也有助抗炎。
纠正姿势:避免久坐久站,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避免跷二郎腿等不良习惯。
如何科学治疗关节炎?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通过问诊、体格检查,结合血液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和影像学检查(X光、超声等)来明确诊断。
确诊后,请保持冷静理性,不要轻信“偏方”“神药”,现代医学对关节炎的治疗已相当成熟。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以及靶向性更强的生物制剂等,能有效控制炎症、延缓病情发展。
康复理疗:热敷、针灸、按摩及个性化的关节功能锻炼等,可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终末期严重关节损坏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能极大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提高生活质量。
大家牢记,“早诊断、早治疗、规范治疗”是保住关节功能、防止致残的关键!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生活质量越高。让我们以“世界关节炎日”为契机,行动起来,用心守护好身体的每一处“支点”,迈向更加灵活、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