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进军新兴制造业 奔向新型工业化

——看临海民营经济如何走出“迭代之路”

作者:特约记者卢靖愉 通讯员潘奕含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06月30日

  翻开临海的蝶变发展史,民营经济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市,临海民营经济根基稳固,规上工业总产值破千亿大关,连续3年获浙江省振兴实体经济试点示范市考核优秀。

  从2003年开始,临海提出“工业立市、经济强市”战略,制造业步入高速增长期。

  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临海新一届市委又提出建设“制造强市”的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把临海打造成世界级产业基地。

  20年来,临海市GDP从101.77亿元增加到878.5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0.8亿元增加到104.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9.42亿元增加到1151.8亿元。

  在临海这份“民营成绩单”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厚积:从量变积累到质变跨越

  “我们公司生产的医药中间体环丙胺,无论是质量、收率还是工艺,目前都已做到行业领先。”浙江沙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经理蔡立斌介绍,“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做到国内外市场份额的60%左右,去年入选了‘浙江制造精品’。”

  这家专业从事医药中间体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996年成立,到现在已建设了3座现代化工厂,拥有50余人研发团队,实现近5亿元年销售额,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多年,把一款产品打磨到行业“天花板”,没有捷径,只有紧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投设备、搞研发做起,一点点精工艺、提收率。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沙星科技的发展历程,也是临海众多民营企业迭代发展的真实写照。从一个造车梦、一家化工厂、一顶遮阳伞起步,临海成功打造了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并在全域形成彩灯、眼镜等特色制造产业区块。

  “从临海的财政总收入数据可以看到,民营经济的贡献占比达到90%以上。”临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郭剑锋很清楚,民营经济强,则临海发展强。

  为了推动产业进一步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临海在平台建设上也做起了“加法”。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州综合保税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已成为发展临港产业的“最强引擎”。江南医谷、钓鱼亭智能制造产业园、浙东数字经济产业园、铜盘山芯谷四大产业园,也将成为临海实现人产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迭代:从传统制造到智造质造

  从去年5月,插电混动新能源车型帝豪L雷神Hi·X在临海总装下线,到现在,银河品牌首款新车银河L6即将投产,吉利汽车正朝着新能源发展战略步步迈进;通过工艺技术革新,去年,伟星股份推出了用灌木、杂草、糖类作物等材料制成的生物基拉链、纽扣,相比起石油基会更低碳环保……

  从加工制造到研发智造、精工质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创新。

  “对于创新的投入,临海从不吝啬。”临海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王平说,“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研发投入补助政策,到现在已累计兑现1.87亿元,总额居台州第一。”

  2019年,临海又在全省率先开展规上企业“R&D清零”行动,年度研发投入强度达3.07%,全社会R&D经费支出已连续12年走在台州前列,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连续10年保持在11%以上,居全省前六。

  然而,要提升创新力,政策支持、提供奖补是一种激励手段,双招双引、梯度培育才是长久之计。“大城市有人才集聚的先天优势,小县城要突围就得另辟蹊径,于是我们想到了‘借智’。”王平坦言。

  2019年,临海启动复旦张江科创园项目,探索打造“研发孵化在上海、产业转化在临海”的“飞地”合作模式。自投入运行以来,已帮助临海企业成功对接校企技术与人才合作40项,招引科技型创业企业43家,对接高层次人才项目328项。

  在创新土壤的滋养下,企业发展蝶变得底气更足。去年,临海市规上企业研发费用41.22亿元,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52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连续5年居台州首位。

  跃迁:

  从“三大主导产业”到“四大战新产业”

  “我们以股权投资形式出资6000万元,持股20%,与浙江亘古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仅14天就注册成立了浙江头门港海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天完成银行账户开立,现已完成土地摘牌。”临海市工投集团董事长戴善伟用一张进度表,讲述了台州首个海底电缆项目成功落地背后的“临海速度”。

  对于临海来说,这个项目不仅有着填补行业空白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进军资本赛道的阶段性突破。

  为了吸引皇冠体育在线_澳门皇冠体育【官方直营】社会资本入场,临海早已蓄力多时。从去年初设立100亿元战新产业引导母基金,到开展“国资唤醒”行动,再到选聘财通资本作为基金管理人,组建4个产业链专业招商组,如今成功探索了“基金+基地”招引新模式,创投的步子越迈越大。

  “产业基金有着‘四两拨千金’的撬动作用,是加速构建产业链,实现产业指数型发展的关键。”戴善伟直言。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临海已经积累了厚实的制造业家底。然而,临海的发展雄心,不止于此。

  从锚定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剂(医疗器械)四大新兴产业赛道,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到布局建设新材料城、新医药健康城、未来汽车城三大产业城,临海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的决心显露无遗。

  今年,临海应声打响了要素保障、项目快进、招大引强“三大攻坚战”,在攻势上再升级,列出164个具体项目清单,成立专项活动领导小组,专门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痛点难点,还通过赛马比拼的方式,形成拼抢追赶的攻坚氛围。

  自去年以来,临海已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1553.2亿元,其中,单体投资量领跑全省的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眼下也已开工在即。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