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生活 >> 旅游
字号:    [打印]

霞城,临海的别称

作者:陈学诚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10月20日

  临海,曾别称“赤城”“鹿城”,因与天台、温州别称同名,现已基本不用。其实自晋孙绰《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之句后,台州府治驻地的临海一直以“霞城”为雅称,笔者从民间各种地方文献中发现,早在明清时期,临海文人墨客常用“霞城”来别称临海。

  霞城的由来

  历史上的临海与天台有着特别的关系,从《嘉定赤城志》之《临海县治》图中可以了解到,县治围墙外东为“县城隍”,西为“天台馆”,可见早在两宋时期,临海与天台就有着特别的文脉关系。

  《嘉定赤城志》载:“天台县东北六里许有一山名曰赤城山,一名烧山,又名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为名。”孔灵符《会稽记》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此乃《天台山赋》所谓“赤城霞起以建标”是也。因临海为台州府治所在,故把台州美好的文化集中而来,由“霞标”引用而来的“霞城”亦如此。另据丁伋老先生生前所言:临海被称为赤城,乃因巾子山之赤色土石。《嘉定赤城志山水门》也载:“旧传有‘赤城地,灵江水,丹邱井’之谣”,固临海也称赤城。宋淳熙三年(1176),台州太守尤袤建有“霞起堂”,据清末、民国图片,临海县公堂、东湖“共乐堂”厅壁上皆写有“赤城建标”字样,故“霞城”的名称顺理成章而来,不管是府城官吏还是民间百姓都在使用。

  霞与神仙

  临海之所以被称为霞城,除了天台赤城山“霞标”外,也因为人们把云霞与神仙连在一起,崇道者称的“真人”即仙人,认为仙人是住在云霞里的。

  栝苍山(因山上多栝木而名,今名括苍山)上多神仙,唐玄宗李隆基于748年得奏:栝苍洞口出现一种似烟非烟,像云非云,郁郁纷纷的仙气庆云覆盖洞口,认为是吉祥之兆,即颁布诏书,建造洞宫,赐名为“成德隐元”。

  1018年,栝苍洞重新修缮之时,宋真宗改称题额赐名为“凝真宫”,被称为道教第十洞天。

  临海古城内外神仙故事特别多,如前汉龙顾山纪念茅盈驾鹤上仙的白鹤观(天庆观);巾山的华胥洞,有皇华真人升天巾子掉落巾山的故事;《后汉书》和台州太守唐仲友所记的白鹤崇和大帝“扬神兵以殄寇,澄海波以济龙舟”,宋朝廷屡加封号,从而成为临海乃至浙东特有的“崇和”文化现象;徐公在白鹤山升仙故事记载于《四库全书》;汛桥栖真观——盖竹(竹叶)山的第十九洞天有葛玄、许迈等修身于此;紫阳街张用诚称为“紫阳真人”等。还有居白云庵的朱霄外、后岭的蛇姑等都是神仙故事。此外,民间“汇溪仙人造桥”“桃渚铧锹岩仙人筑城”“北涧岭仙人对弈”“仙人基山”(即庵基山,今写作安基山)等故事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崇道真人在《嘉定赤城志》有记载的近40人,其中在栝苍山修炼的真人达12人,因此,台州府城“栝苍门”门楼也曰“集仙”,七个城门、城楼的取名,多半以上与神仙相关,城内还有“迎仙坊”“奉仙坊”等街坊名称。

  孙绰在《天台山赋》已指出在天台之外“涉海则有方丈、蓬莱”二座仙山。《唐崔尚碑》在记载天台“桐柏崇道观”一节中对于“蓬莱”的方位也作过解释,有诗为证:

  邈彼天台,嵯峨崔嵬。

  下临沧海,遥望蓬莱。

  李清照追随赵构南渡之后写下了“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之诗句。三山指的是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杨年建先生编著的《史话天下大谱》之《神仙落岛立地成名》章节中,提到“宴室山望海馆”与雀儿岙一带的神仙故事:“摇王摆功论赏,以为精炼丹药,炼形成气,超脱尘俗以反三仙,乃曰‘神仙’”。文中提及“望海馆山下为海湾。群仙灿聚,但见山下海面黄群游,飞鱼跃飞;海滩处贝壳遍地,金光焕然”。这与《临海记》“郡东南有白石山,高三百余丈,望之如雪。山上有湖,古老相传云:仅狞萹之所集,八桂所植。下有溪,金光焕然。”之载有所类同,故疑望海馆也可能在白石山一带,有待名家考证。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临海县志稿》载,赵构为避金兵追逐,舟行至章安牡蛎滩,在金鳌山蘸金洞四十天。可见李清照南渡时写的“三山”,其中有可能是指金鳌山外海一带的真实岛屿。

  《台临杨氏宗谱鼠屿观帆》之诗,描述了“三山”的大概位置:

  灵江水势向东流,瀚海波涛一望收。

  屿对三山穹鼠背,门开百里从牛头。

  今三山地名尚存,此三山与神仙三岛有无某种联系,人文史料难求。

  临海还有瀛屿(今作盈峙)、小瀛洲、大瀛洲。《临海县志稿》引《光绪志稿》载:瀛屿,在武坑山东南,离县城一百四十里。指这一带为灜洲的,还有光绪年间版本的《台临杨氏宗谱钟山晚眺》自由体词中出现过:

  东南形胜轭椒关,万里奔潮半日还。

  楼船远接彩云间,转眼桅樯散。

  数点沙鸥逐水闲。

  临高俯视小圆山,暮色迷离夕照殷。

  上方如许试登攀,览物尤惊幻。

  笑傲灜洲未足艰。

  这里的“钟山”是指杜桥镇雉溪的钟岩山,即挂钟岩。“椒关”即前所、海门。

  宋熙宁四年(1071),台州太守钱暄改船场水军营为湖,后经多位太守努力,修成“共乐堂”,在东湖“湖心亭”开了个“小瀛洲”,历代太守、诗人等大加赞颂,姚舜谐(神宗元丰三年(1080),以承议郎通判台州)诗曰:

  秀气清阴日满前,仙瀛蓬阆景都全。

  綵舟画楫鱼喷浪,绮席金炉麝吐烟。

  欢胜更思明月夜,饮酣惟恐夕阳天。

  主人报政荣涂近,淮浙重游路接连。

  临海江南“江下渚”有清代知府刘璈所建的“大瀛洲”,今石碑尚在。

  从临海众多的神仙故事来看,临海不仅是宜居城市,更是神仙爱居之地。

  大瀛洲与桃花岛

  说起大瀛洲,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临海文庙的陈良玫年轻时,每逢中秋节,项士元先生都要带着他到巾山、长城一带看山水。有一次,项先生指着灵江问他,这是什么?

  陈良玫向江中看去,只看到江中水底有山,山上有塔,城垣绕寺,古寺傍山,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他说:“这是倒影。”

  “不是,这下面有神仙。不信,带你去江厦渚看看。”项士元说。

  接着,他们便向江厦渚走去。

  在江厦渚,陈良玫的父亲用铜面盆当浆划船,项士元打着节拍助兴。

  不一会,项士元要教陈良玫做诗。陈良玫说自己不会。项士元说没关系,就看着这山水赞美几句。

  陈良玫说:“古是山水汇成江,永安、始丰、灵江潺潺流到海门去。”

  “句子美,不成诗,还要努力。”项士元说,“这里是好山好水好风光,我们以后还要到这里来考察。”

  “只要先生来,我一定来。”看先生这般来劲,陈良玫高兴地回答。

  接着,项士元讲起了“瀛洲与桃花岛”的民间故事:相传秦始皇嬴政少年时做过一个梦,梦见扬州之东,也就是浙东海边有大瀛洲、小瀛洲。那里物产丰富、社会安康、长幼有序、有礼有貌、公平待人、人人和睦。人们用的器物是玉椀金盘,吃的是无烟果(仙果),还有白发飘飘的长者教英英鹊起的蒙童读书,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梦清晰,嬴政挥之不去,便派大臣去寻找。大臣来到扬州地,查看了东海之滨的临海实况,确定这里是个好地方,有大小瀛洲,似仙人居住的地方。

  “这个江厦渚原来是瀛洲地,为什么现在又称桃花岛呢?”面对陈良玫的疑问,项士元说,从前,江厦渚一带本属于章姓财主,章家请了一个天台籍的私塾先生在家教子读书,女儿凿壁偷看,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识字做诗,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才女,她经常乘长船去天台,还结识了一位天台籍的才子,两人产生爱慕之情。天台籍才子于是向章家求亲,父母也同意了这门亲事。

  才女说:天台山里常年缺少灯薪油亮,要求父母以桕子树作陪嫁。

  父母听了,认为这是小事,就同意了。

  才女说:“我不要多,只要一渚桕子树。”

  父亲说:“一株就一株。”

  才女说:“如果爹爹同意,我要你血书画押。”

  父亲说:“画押就画押。”

  才女动笔在契约中写道:

  女儿嫁远乡,缺少灯薪亮。

  求父送一渚,桕子作陪嫁。

  婚嫁过门之日,天台人以“旗罗打伞”“半副銮驾”的排场来迎亲,连日来搞得热热闹闹,非常风光。

  第二年中秋,江厦渚的桕子树熟了,才女派了大队人马前来采摘。才女的兄长见这么多人来采摘,坚决不肯,说当初约定只给妹妹一株的桕子陪嫁,现在怎能把整个江厦渚的桕子全采光?

  才女说,这是爹爹同意陪嫁的,兄长怎可阻拦?

  兄妹各有各的理,双方争执不下,只好告官动讼判决。

  县官老爷看了画押的文书,确是“送一渚”的桕子陪嫁无可争辩。兄长输了官司,只怨父亲不识字,“渚”与“株”是个谐音,却有天壤之别。

  兄长气不过输了这场官司,把江厦渚的所有桕子树都砍掉,只留一株。砍掉的地方全种上桃树,这才有了后来的桃花岛。

  至清乾隆年间,又有齐召南先生游桃花岛的故事……

  神奇之霞

  “霞”是吉祥的、美好的,也是神奇的,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让人遐想,激发创作灵感。在台州人的心中,“霞”往往与神仙结合在一起,如“栖霞宫”“飞霞石”“登霞台”等,以追求神仙的自由自在,以炼丹来寻求神仙般的长生不老。南宋太守尤袤专作“霞起堂”诗稿:

  □□赤城山,霞色起夜半。

  建标自古□,□□羡吟玩。

  仙人□□□,□手若可唤。

  彤光射胸臆,三宴骨自换。

  临海顾名思义是近海的地方,又是新世纪第一缕阳光首照地,千百年来山水相和,朝暮之时霞光万道,成为实实在在的“霞起”之地,这种变幻莫测、绚丽多彩之“霞”,遍及临海上空。宋李熙辅题云:

  栝苍山上云,山好云亦好。

  可怜山下僧,看云不知老。

  可见临海的云彩有多绚丽,临海人对云霞有多痴谜。《嘉定赤城志纪遗门》有“五色云”之记载:“元和中见于州。《柳宗元集为薛中丞浙东奏》有云:‘纷纷郁郁,自东而徂西,若烟非烟,一旬而再至,乞宣付史馆,以昭简策。’观此可见异矣。”字里行间,这仿佛是让人能摸得着的“霞”,平添几分神奇异象之感。

  文人骚客的“霞城”踪迹

  从挖掘的资料中可见,自宋后,历代文人以“霞城”别称临海的例子颇多:《台临杨氏宗谱重修宗谱序》一文的落款是“岁在元黓困敦之暮春,霞城裔孙紫真廷鋐谨譔。”

  桃渚镇上塘村《宋虞氏宗氏上塘八景》的诗人署名是“霞城后学张明教稿”。

  张明教还题了一首《芙蓉春云》诗稿:

  冈峦环绕势重重,

  苍翠交加只此峰。

  宿雨收时云散后,

  高擎一朵碧芙蓉。

  明洪武三十年(1397)始修的《宁海娄氏宗谱》有娄氏一脉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自临海县霞城巾山迁居”的记载,这段文句反映了明洪武年间,民间用“霞城”别称。

  据《宁海地名志稿》所载:“南宋绍定二年(1229)金姓自霞城巾山(今属临海)迁居上金(隶属宁海县岔路镇),其后裔分居于此。”

  清代旅游家冯赓雪(1720-1782,字缵修,号瑶田,临海“涌泉人,乾隆岁贡)在完成《台南洞林志》一书后,其署名是“乾隆岁次壬辰端阳后七日百花洞史瑶田冯赓雪偶题于霞城近圣书院”(近圣,指靠近台州府署和孔庙的地方,原在台州医院门直前,孔庙左前位置)。

  冯赓雪撰写《台南洞林志武坑八洞》也提到“霞城”:“武坑僻在海澨,去霞城东南一百三十里,其洞府之胜,为天台、雁荡所未及,亦仙经、道箓所未纂也。”

  据陈良玫说,项士元先生原有手稿留给他,稿中提及“霞城书院”,其地址在望天台至嘉佑院(今戚公祠)一带之下,本为“陈家书院”,即原台州师专后墙角的地方。

  ……

  临海民间百姓也特别爱“霞”,认为“霞”是吉祥的、美好的、神奇的,云霞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他们往往把“云蒸霞蔚”写在房屋门窗的斗盘中,以表达自己的遐想与志趣。

  综上可见,自晋代孙绰写过的“赤城霞起而建标”之句后,历代文人就推崇“霞城”来别称临海,并广泛使用。

  “霞城”这个名称自带仙气,逸趣横生,愿这个古老的、文雅的临海别称,重新走进文人墨客的心中。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