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年历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乡村振兴 人才先行

临海:广阔乡野成“人才沃野”

作者:张馨苑  来源:  时间:2024年07月05日

  日前,临海括苍镇开启了“老街焕新计划”,为有文旅爱好的年轻人提供项目培育、经营管理、新媒体运营等方面指导,帮助本土乡村人才快速成长,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在临海,青年返乡是一个热词。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返乡,不仅是看到绿水青山的潜在优势,更是满怀传承“土文化”、做好“土特产”的乡土情结。该市在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这股青年力量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纽带和动力。

  青年奔赴“金银山”

  近日,走进汛桥镇光明村,记者看到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3万平方米的废旧轮胎堆场不见了,阻断10余年的断头路疏通了。从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到如今的共富村,该村蹚出了一条从“卖轮胎”到“卖环境”,与青年人共同成长的路子。

  人居环境改善了,如何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去年,汛桥镇最年轻的村级一肩挑干部谢加伦,遇到了同样有着乡村旅游情怀的临海95后青年潘晓龙,两人一拍即合,光明溪谷营地从设想迅速成型。

  “我们也没想到光明村的执行力会那么强,合同签订后,仅用一个月便完成了土地平整、水电排污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潘晓龙坦言,“野山浪客”选择奔赴光明溪谷,看到的不仅是当地的青山绿水,更是村“两委”劲往一处使的决心。

  去年,汛桥镇谋划确定“临海溪山有道”片区共富项目,并列入省财政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乡村试点项目。作为该镇首个落地运营的项目,光明溪谷营地开业半年实现营收100余万元,村集体可分红近13万元,第一批项目今年全部完工,预计帮助相关村增收30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光明村想要有更长远的发展,就要更关注青年人才和产业的引进,这样才能真正带领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谢加伦说。

  环视临海,青年人才已扎根乡野,他们有的回乡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有效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有的成为青年创客人才,响应招引回村,巧变无铅皮蛋、手打年糕等传统技艺为“创收法宝”;有的摇身变为乡村“CEO”,从事起特色民宿、乡村咖啡馆、露营基地等运营工作。

  新农逐梦“兴图景”

  眼下正值水稻生长中期,在杜桥镇“一颗西蓝花”共富工坊,负责人吴方强为附近农户科普“水稻—西蓝花轮种”相关知识。

  “下个月,这2600亩的水稻种植基地要进行定植西蓝花工作,而室内温室大棚则继续采取西瓜、水稻、西蓝花三季轮种模式。”吴方强介绍,该模式充分顺应季节变换时的光、热、水等资源,既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能改善土壤肥力,为下季丰收打好基础。

  “一田三收”让一亩田生出“万元钱”,现代“新农人”队伍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也让农户们有了新盼头。

  “今年,我们的亩均产量达到2吨左右,仅西蓝花的亩均效益就达5800元,这要多亏小李帮我们降低成本。”提起收益,农户洪秀全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26岁的李军深耕助农工作已近5个年头,主动入乡就业的他早早将目光瞄准机械化助农增收,为农户提供开沟旋耕、机械移栽等服务,去年帮助周边农户节约生产成本近40万元。

  这并非个例,青年人的身影出现在草莓、茶叶、西蓝花等特色产业基地,有的深入田间地头,拥有农技专家、创业导师、农业骨干等多重身份;有的将农场“搬进”手机,借助电商直播让群众驶入增收“快车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扎根最基层,务农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买卖,而是成为孕育新技术、新风尚的沃土。

  此外,该市还举办了青年圆桌派、“帮农客”共富工坊调研等青年切磋交流活动,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融入乡村发展肌理。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