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红纸,是杨雨潇日常使用最多的工具和材料。这位80后青年,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她致力于临海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将剪纸技艺转化为共富引擎,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剪”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
近日,在张秀娟剪纸博物馆,记者看到,馆里摆放着一件件精美的剪纸作品,其中有百蝶穿花图、龙凤呈祥纹样图,还有展现临海风土人情的渔港盛景图。杨雨潇站在学员中间,专注地教授着剪纸技艺。
2016年,她毅然辞去法国的工作,回到家乡临海,接手了母亲张秀娟开办的“张秀娟剪纸博物馆”的管理运行工作。
“我在法国看到一些法国人对手工艺术非常重视,所以我觉得,剪纸也是可以被大众欣赏、接受的。而且法国是欧洲艺术的中心,拥有众多艺术家,在此能看到各类世界顶级的艺术作品,给我后续剪纸的创作带来一些灵感。”杨雨潇说道,“作出回家的决定,不仅源于传承家族剪纸技艺的责任,更是因为希望为家乡乡村振兴、文化共富助力。”
回到家乡,杨雨潇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探索剪纸艺术的新可能。针对传统纸张易潮、易霉变的痛点,她大胆尝试,将丝绸、羊绒棉等新型材料引入剪纸艺术,成功申请了13项国家专利。同时,杨雨潇还推出了十二生肖羊绒棉剪纸杯垫、挂件、书签、刺绣剪纸等一系列文创产品,为传统剪纸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技艺传万家
杨雨潇深知,剪纸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于是,她借鉴中小微企业技能培训模式,先后组织开展了临海剪纸进万家、农民素质培训、技能培训等活动,带动身边群众以技能致富。
“我们农民剪纸技能培训已经举办了150余期,结业农民累计有2000余人,获得剪纸高级工证书的有80名。”杨雨潇在介绍培训成果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在传授剪纸技艺的同时,她还鼓励农民们将剪纸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礼品,通过博物馆的平台进行销售,为农民们开辟了一条增收的新途径。
括苍镇张家渡村的农民张大妈是培训的受益者之一。她告诉记者:“以前我是靠种地赚钱,自从参加了杨老师组织的剪纸培训,学会了剪纸这门手艺后,我通过制作剪纸文化礼品增加了收入。”
今年,位于括苍镇的张秀娟剪纸博物馆总馆正式开馆。该馆具备教学、展示、交流等多项功能,也是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未来,我们两处场馆将进行联动,紫阳街的馆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展示窗口,括苍总馆则作为传承、教学的基地。”杨雨潇在规划未来时,眼中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