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家卫生间是不是漏水?都漏到楼下了。”听到邻居这话,市民张某愣住了,2024年夏季的某天,楼下邻居上门反馈了这事。随后,住在202室的张某便联系施工人员对卫生间进行了补漏,共花费了1800元。
原以为没啥事了,结果却被楼下住户告知其墙壁仍有渗水。于是,张某凿开卫生间墙壁内的瓷砖检查,发现隔壁201室王某家卫生间的排污管才是“罪魁祸首”。
在张某看来,凿墙、修复墙壁花了400元,总不能都自掏腰包,他告知王某管道漏水一事,并就2200元费用问题进行协商,但王某说:“你自己在那折腾,还要我付费?我家维修管道的钱,你是不是也应该承担?”
就这样,两家人关系一下子跌入冰点。
因这件事产生矛盾,街道以及社区的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轮番上阵调解,双方均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一年过去了,张某带着一纸诉状来到了市人民法院永丰人民法庭立案窗口,要求王某一家赔偿因漏水事件给其带来的损失2200元。立案人员拨打王某电话,被他以不同意赔偿为由匆匆挂断。
法官认为,此类邻里纠纷案件标的虽小,积怨却深,易解法律“症结”,却难解两方“心结”。说服张某接受诉前调解后,法官随即联系了有着丰富调解经验的鹿城社区党委书记、共享法庭庭务主任方华芬。尽管纠纷不是发生在鹿城社区,方华芬却义不容辞,还表示社区调解员里正好有擅长这方面的“能工巧匠”。
三人一拍即合,一场上门勘察、现场调解便定下了行程。
7月22日上午,调解人员叩开了张某和王某的家门。调解员老杨通过仔细的现场勘察,结合双方的陈述,认为王某家中卫生间排污管漏水是此次漏水纠纷的源头。王某也在调解员一段段专业解说和耐心劝说中慢慢红了脸、低了头,承认了自家问题。
调解组见此情形,立即发起调解“攻势”,法官从相邻权法理及规定出发,讲清漏水事件对其他邻居造成的损害;老杨凭借多年的维修、调解经验,引导双方当事人意识到诉讼所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当事人逐渐对赔偿金额主动做出让步;方华芬通过拉家常、问冷暖的方式,帮助双方当事人感悟同乡之谊和“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在法理情理的交互劝导下,王某终于松了口,表示愿意赔偿1200元。张某也随即表示,这次修理自己家也受了益,算是提前解决了一些隐患,接受赔偿方案。
在调解人员的见证下,双方签署调解协议,王某当场支付了1200元,双方均表示不会因本次漏水纠纷再起争端。
近年来,市人民法院依托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坚持推进前端化解、实质化解,联动街道社区、共享法庭等基层解纷力量,以将心比心的真诚开展调解工作,以情理交融的家常话消融邻里隔阂,精心绘制“矛盾化于微澜,法治润泽心田”的基层善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