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江湖人称“肺痨”,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重大传染病。它是一种古老的疾病,18至19世纪曾造成欧洲四分之一人口死亡,被称为“白色瘟疫”。近年来,其发病率居于传染性疾病前三,患者死亡率仅次于艾滋病和肝炎。别看它名字里带个“肺”,它可不只攻击肺部,全身各处都可能被侵犯,不过肺部仍是它的“主战场”。
肺结核的症状可以用“警报信号”来概括:咳嗽、咳痰。如果发现自己持续咳嗽超过2周,并伴有痰(甚至带血)、低烧、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那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肺结核的征兆,应立即到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医疗机构就诊检查。
肺结核是否都具有传染性
在结核病中,具有传染性的主要是肺结核。人与人之间的呼吸道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特殊情况下偶可经消化道、皮肤及眼结膜感染,但这些都不是主要途径。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因为他们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和吐痰时,会将含有结核菌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如果患者随地吐痰,痰中的结核菌会随扬尘飘散,也会造成传播。肺结核的传染性与排菌量密切相关,排出的结核菌越多,传染性越强。与患者接触越密切,感染风险越大。肺结核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在确诊及治疗前,经过规范治疗后传染性会迅速降低。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规范治疗肺结核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传播风险。
结核菌的生存环境及灭活方法。
结核菌生存力较强,在室温和阴暗环境中,干燥痰液内的结核菌可存活6-8个月;附着在尘埃中的结核菌可保持传染性8-10天。结核菌对低温耐受性较好,在-6℃左右可存活4-5年。对干热也有较强耐受性,需在阳光下暴晒2-7小时,或在100℃下处理4-5小时才能被杀灭。患者用品经强烈阳光直晒半天即可达到消毒效果。在湿热环境下,结核菌更容易被杀灭:60℃30分钟、70℃10分钟、80℃5分钟或90℃1分钟即可灭活,因此煮沸和高压蒸汽是最有效的消毒方法。
暴露的结核菌接触70%酒精5-30分钟后可被杀灭,因此可用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此外,0.5%浓度的“84”消毒液作用15分钟也可杀灭结核菌。但如果结核菌混在痰液中,酒精或“84”消毒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感染结核菌后一定会发病吗?
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会发病。多数人感染后由于免疫作用形成潜伏感染状态,仅在免疫力下降时才可能发病。少数人因结核菌致病力强且抵抗力低而直接发病。在我国,约20%人口是潜伏感染者,其中5%-10%可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如何治疗肺结核?
抗结核药物治疗(又称化学疗法)是现代结核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他方法均为辅助。化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播的唯一有效手段,也是防控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武器。目前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十多种,能满足大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结核病化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只要遵医嘱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是可以治愈的。
结核病患者如何促进康复?
患者首先要完全配合医生治疗,坚持规范、全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随意调整剂量,否则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增加耐药风险。其次,要定期复诊,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奶)和新鲜蔬果。同时要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超负荷劳动。平时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低落影响免疫力。
结核病治愈后复发率较低。影响复发的因素包括患者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存在耐药菌感染、治疗方案合理性及治疗依从性等。为预防复发,治愈后要均衡营养,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还要定期随访复查,及时发现复发迹象。
如何预防结核病?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嘴,避免面对他人,更不要随地吐痰;房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人群密集的地方更要注意。其次,就是要注意增加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少吃或不吃含脂肪高的油腻食品,增强体质,要多锻炼,提高免疫力。再有就是青少年要定时进行体检,新生儿要接种卡介苗,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减少结核病的发生。如果家中有肺结核病人的话,一定要把病人安置在一定环境中,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要及时消毒处理,用具等都要和健康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