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商场出来,近饭点,想找点吃的。忽见商场外偏隅处一茶室,想着不妨先讨杯水喝,遂推门进去。店主客气,邀请落座,聊了起来。熟络后,我问其何时开始喝茶?店主打开话匣,娓娓道来,将一幅久远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那时啊,店主所住的村庄很漂亮,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喝茶。村最前面有一个宽敞的场地,被称之为“禾场”。村里人忙完农事都到这儿玩,场面热热闹闹,和和睦睦。“禾场”前面流淌着一条不宽不窄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时常有几尾小鱼在河里的沙石上游来游去。溪流上面横跨一座年代久远的小桥,其旁立一棵老树。桥的护栏布满了苔藓,那桥愈发显得古朴了。
“禾场”一隅搭建着一个偌大的木质茶铺,粗陋而厚重。村民们三五成群围在茶铺旁喝茶聊天,小孩们玩累后也要学着大人坐下来,就着不多的几个茶碗,装模作样地喝起来,自斟自饮的,也不去区分谁的茶碗。有时还迫不及待地抢着喝,不在乎碗里的残茶,要的就是其乐融融的氛围。如果说落座前额头上挂着的汗珠反映了动如脱兔的少年顽皮,那么端杯那刻就是静如处子的成长历练了。重要的是,那份乡愁已经在少年的心里播种,无论到了哪里,端茶那刻,当年的情景就会在心头萦绕。
距“茶铺”几丈远的斜对角,矗立着一棵大树,旁边搭着一座大大的灶台,灶台上安放两口大灶锅,茶忙季节,用来炒茶。那树枝繁叶茂,适合避暑纳凉。炒茶时,树荫下一派繁忙景象,村里的人各自将采摘来的茶叶简单处理后,交给几个有经验的茶农炒制。如果说围在茶铺周边端在手中的茶只有鼻尖前的清香,那么此时是弥漫在整个空气中的香味。炒茶人不求回报,邻里相帮是常有的事,村民们满意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礼物。只是现在想起那双因锅底炙烤与摩擦变得黢黑皲裂的双手,还是很心疼的,那是浓浓的乡情啊!茶忙过后的酷暑季节,这棵大树又成了村民们纳凉的去处,也是孩子们嬉戏的地方。每每寒冬时节,那灶台又是烤火取暖的最好设施,村民们一个个过来围着灶台聊起了家常。孩子们是看热闹的,穿梭在大人们中间满地跑。
缓缓地,店主将年少时的茶事说个不停,满满的情怀。那是童年的回忆,我一边呷着茶,一边若有所思地听着。此时,那壶边煮边倒着喝的老白茶慢慢地有了“水味”,店主顺手拿起茶桌上的半饼茶叶,撬出几小块放入精致的盖碗内冲泡起来,先将沸水倒进玻璃杯中,然后提起玻璃杯绕着盖碗内壁慢慢地注下,盖上一会,待茶叶受热充分舒展开来,提起盖碗出汤,整个动作娴熟轻盈。慢慢地,汤色从原来的黄绿色变成深橙色,色泽亮丽,幽幽的兰花气息,喉润明显,清新醇厚。我问其茶名。答道:“兰芷,牛年的。”果然茶如其名,我思忖着。“这是一款三年陈的白茶,由白牡丹与寿眉拼配而成,”店家补充道。
话题还在继续,只是汤更亮泽了。我知道那是店主对几十年前茶事的深深怀念,如手上这碗正在泡制的茶水,绵长醇厚。
不经意间,店主问起我何时开始喝茶。我略作思索,回答自己也是几十年前了,只是在自己简陋的老家,但同样始于年少。那时,父亲以出海为生,个把月回家一次。父亲远洋归来,亲戚、邻居及船友常来我家,一起彻夜长谈,聊海上的风险,聊这次的收获,聊家乡的农忙,聊母亲在家劳作的辛苦……
那时没有电灯,母亲收拾好晚饭后的碗筷,那张方桌中央放一盏煤油灯,一把大而粗陋的茶壶内撮上几片茶叶。抓几把花生作茶点,在每个人面前的小碗上注上茶水,就天南地北地聊开了。小孩子当然不是主角,自然也不是真正为了喝茶。那是为了感受父亲回到家的温馨与外人来家作客的热闹,那是为了母亲给父亲煮鸡蛋汤时我也能分几枚尝尝。大人们聊到很晚,小孩总是恋恋不舍地被大人们催着走,毕竟熬夜不好,明天还有学业。只是期间偶尔也喝下的几口茶,记忆犹新,连着茶梗的几片茶叶,黑黑的,口感涩得发苦,到底不是什么好茶。年少的我不会品茶,没什么“回甘”的概念。但回忆起陪着父亲喝茶的情景,却是甜甜的。
这长长的一问一答中间,我用余光瞄向两侧摆放着茶叶的壁柜。只见这些包装精美独到,有好几个系列。我过去边看边问,其中一系列是在虎年生产的,包装纸上是以三国的五虎上将作为图案,其形象栩栩如生。历史文化上这五个名将体现了义、忠、智、信、勇的品质,对应在茶上,突出茶的五德,即祛毒、降火、凝神、涤虑、延寿等功效。当然,这也是当代茶人在追寻素有“茶圣”之称的茶文化奠基人陆羽的足迹。“一部三国史,半部在荆州”,要知道,那位秉着“为饮,精行俭德之人”理念的“茶圣”正是从荆州出发,跋山涉水,躬身力行,用心用情写就了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茶经》。
《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直至唐代“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而到了宋代,我们都知道,各地已开始斗茶了。其实每位用茶人本身就是茶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宽泛意义上的传茶人。饮水思源,我们只有知晓茶的来历,不忘茶人初心,才能更好地传递茶的文化!
茶为口中物,绵绵承心中,正是这如茶一般苦中有甜的深深印记,将思绪拉向遥远的过去与未来!
恍惚间,多年后,一陋巷的僻静处有一茶室,抬头一看,门楣正上方刻着不起眼的二字——“寻茗”。